坪山讯 客家茶果,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主要食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论在平时饮食还是节庆佳日、喜庆寿诞上,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饮食文化的内涵。
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坪山客家茶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从客家人的历史渊源说起,一千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客家茶果是这个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为适应和改变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饮食。据了解,坪山客家茶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坪山客家人的饮食中,茶果是很普遍的食品,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茶果。茶果的种类繁多,如我们常吃的喜粄、艾粄、糍粑、粄头、寿桃、汤圆、青圆、粽子、晾粄、萝卜粄、萝卜干粄等。坪山客家茶果用糯米粉或用粘米粉制作外皮,茶果外包裹植物的叶,蒸熟即可食用。有咸、甜两味,内馅分别有虾米肉松、眉豆和花生、豆沙,咬下去又软又有嚼头。
客家茶果的诞生是由于客家人喜欢聚在一起闲话家常,品茗太过单调,于是以糯米粉制作成咸、甜糕点,边吃边谈。由于它配茶吃最适合,所以命名为茶果。
吃客家茶果还颇有讲究,如每年的清明节吃艾粄;每逢喜事吃喜粄;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等。
制作工艺相当考究
坪山办事处江岭社区的江先生告诉记者,做茶果的材料及工序非常讲究,直接关系到味道好坏。坪山客家茶果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制作材料是经过精心挑选,制作工具是选用传统方法,因此具有独特的味道。江先生说,做茶果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
在坪山,客家人不管任何宴席,都必定备有茶果,茶果在坪山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体现了客家人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制作亟待传承
据介绍,坪山客家茶果制作经过了上百年的演变,一直传承到现在,可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会制作茶果的人越来越少,加上年轻一代对传统客家茶果制作不感兴趣,传承和发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记者从坪山办事处了解到,为继承和保护客家茶果制作,鼓励、引导年轻一代学习和继承这一民间习俗。近年来,坪山办事处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保护扶持客家茶果制作事业,并成立了“坪山办事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对客家茶果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论证,对掌握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给予奖励。目前,该办事处正将客家茶果申报第三批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系列举措,将对促进民间传统饮食文化创造,提高民间文化水平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