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古朴浓郁的客家风情 如世外桃源藏历史古韵
来源:深圳商报
发布日期:2011-03-31 13:15
分享:

被小草掩盖的古道和古桥。

山涧里难得一见美丽的禾雀花。

     深圳新闻网坪山金龟社区,驴友们曾经津津乐道的地方。但是,你若问深圳人,甚或是坪山新区人,很多人均摇头表示不知道。这里,可谓坪山新区最“古老”的一个社区。

也许你知道盐田的大小梅沙,去过葵涌的黄金海岸,也许你曾到过大鹏所城,在那里寻找到深圳三十年沧桑巨变的点滴痕迹。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与葵涌比邻而居的坪山金龟社区,这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是目前深圳市留存不多的“山村”,拥有着桃花源般的风景,还有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人文风貌。

“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么今天,请您放慢脚步,跟随本报记者一起走进金龟社区,看一看,听一听,吃一吃,乐一乐,感受和体验这里古朴浓郁的客家风情吧。

漫山遍野花红柳绿

3月28日下午,记者驱车前往金龟社区。沿着坪葵公路一路行驶,车行至中间路段,两边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巨幅路牌上“金龟社区”四字映入眼帘。转弯下行,一座原始的山村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金龟河旁,金龟社区党支部书记冯锦平用纯正的客家话细细讲述古村的三百年历史,金龟社区可以上溯至清道光年间。

“附近有座山形状像龟,加上山上常年鲜花盛开,阳光下如给整座山涂上金色,故名金龟。”

7个自然村如珠链一样,散落在母亲河——金龟河的两侧,河流两旁的水榕树均有着百年的历史。小村顺着地势的起伏,从山脚下一直延绵到田心山海拔300多米的地方。在海拔最高的坪头岭村,也是金龟老祖宗最开始居住的地方,至今尚有一户原村民居住,并依然靠种植果树、养家禽家畜为生。

今天,金龟社区面积13.852平方公里,下辖7个居民小组,共有户籍居民525人。

沿着山路一路西行,到了半坝村的一个山头。土生土长的金龟人邱卓恒高兴地对记者说:“你们来得正是时候,禾雀花今天开花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顺着山头往山里走,台湾相思树就长在路边,树上灵芝因无人采摘已经变黑,茶树、橘树、桂树、水榕树,满目皆是绿意,路边无名野花开得正艳。

金龟河两边十多米长的河沿藤蔓上,白色的禾雀花朵朵怒放。花穗直接长在藤蔓上,呈簇串状,花开四五瓣,花托似禾雀头;两旁各有一粒似眼睛的小黑点;正中的一瓣,弯弓似雀背;两侧的花瓣似雀翼;底瓣后伸,是为尾巴;花内还有一撮细长略弯的花蕊,花形宛如一只只吊挂在藤蔓上的禾雀。每串二三十朵不等,串串下垂,有如万鸟栖枝,神形兼备,风情万种,甚是壮观。

邱生说,很多人只知道广东江门、肇庆、清远、广州、韶关等地分布有禾雀花,却不知道,“不用出城,深圳就有。”

古桥古道浅吟低唱

忆起昔日辉煌,冯锦平立马神采飞扬。“我们这里有一条近300年历史的青石古道石板桥。”

记者看到,这条古道由一块块椭圆形的石头铺成,因日久年深,石头上长满了青苔,青苔融入石头,石头里又裹着青苔,远远望去,整条路绿意盎然。

村里老人告诉冯锦平,这条路是清朝道光年间修建的,由当时村里的姓潘大户修建,潘被朝廷任命为盐运史,派驻广东。潘卸任后回到故乡,朝廷将大鹏半岛至葵涌的土地都划给了他。富足的潘家,为村里修了这条石板路,当时流传一句话,“龙岗罗,淡水古,不如葵涌一潘”,用以形容潘家当时的富贵显赫。

这条路建成后就成了当时重要的商旅之路,连接着坪山墟镇到龙岗、横岗,石井到淡水,最终到达了沙鱼涌,而沙鱼涌是当时宝安、龙岗、坪地、淡水往香港通商的唯一口岸。每天来往沙鱼涌的商贩挑夫成百上千行走其间,因为进入金龟村之前的路,都以上山的高坡为主,所以一进入金龟村的平坦地势,就都要停下来歇脚聊天。

顺着青石路而上,是架设在金龟河上的一条石板桥,两端为叠式桥墩,三块很长的石板横跨在桥墩上,构成桥面,桥上已经长满杂草。

资料显示,石板桥长5.7米,宽为1.53米,离水面高度为2.2米。三块石板,每块宽为30厘米左右。据介绍,早年的桥面比现在窄,人畜过往不方便,1963年曾对桥面进行改造,把边上的两块石板向两边挪出,空出的两道空间捣制了混凝土,使桥面比原来加宽了60厘米左右。直到解放以前,这里还是大鹏半岛与内陆来往的惟一通道。

十几座碉楼散落村间

因为有了这条重要的石板路,金龟村成了清末民初的兵家必争之地,加上山上阿保头(山匪)横行,分帮林立,小小的金龟村里,就建设了十几座雕楼,双子碉楼、明月碉楼是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两栋。

记者在同石、田作、半坝等村,都看到了碉楼,因年代久远,碉楼的很多主人远居海外,不少碉楼墙体裂开,有的墙体上弹孔依稀可见。斑驳的碉楼散落在村里那些后来新修的洋楼或别墅间,沧桑感尤为深重。

邱卓恒告诉记者,碉楼都是由当时村里的大户人家修建的,男丁们轮流到碉楼值班,土匪来袭时,全村民都躲到碉楼里,既保护自己,也保护周围的村民。

客家民居保存完好

位于半坝村3号的客家民居是目前金龟村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幢,是“冯孝明祖上”修建的,也是现任半坝村村长的家。邱生告诉记者,这个屋子里曾经住着当年与孙中山一起革命的冯家祖上,“他当时在檀香山,亲手绣出第一面国民党党旗。”

与广东地区的多数客家民居一样,这座老房子的门楼修建得很气派,是当时的“豪宅”。虽然历经风雨,但是仍然能看到门楼上方雕梁画栋。迈过高高的门槛,走到后面,看到了客家民居中典型的“天井”,虽然从外面看来院落严密围合,但光线依然很好,照得院子里亮堂堂。正对天井则是一个敞开式的大堂,当年供奉着祖宗牌位,门梁四方雕刻有书法、花鸟,斑驳的图案难掩精细画功,门壁左右两边,一边是麒麟戏舞,一边是栩栩如生的梅花鹿,处处可见主人家当年的富有。

窑鸡金龟桔远近闻名

到了山野林间,不尝一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吃一吃大自然赐予的特产,似乎说不过去。

从半坝村客家民居出来,就到了一个农家小院落的后面。在金龟河边洗菜的农妇向记者招手:尝一尝我们这里的窑鸡吧。

农妇介绍,这些鸡都是客家人常说的走地鸡。记者现场真实感受了一把如何烧窑鸡:将宰的鸡毛全部扒光后放上酱油、姜、洋葱等腌好,再用两层锡纸裹住,放入窑里,再用泥灰层层覆盖,旁边是烧得正旺的柴火。不到20分钟,用火钳将窑鸡夹出,在火的炙烤下,锡纸滋滋作响,鸡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只窑鸡就这样新鲜出炉了。撕开锡纸,手抓鸡肉,肉嫩而不腻,口感甚好。

邱卓恒告诉记者,早些年金龟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特产——金龟桔,和南山桃、龙岗黄脚鸡、坑梓沙梨并为深圳四大名吃。金龟桔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相传是湘、赣交界山地的客家人移植于此,因肉色橙红、水分饱满味道极甜而知名,是解渴和助消化的佳品。

金龟村人祖祖辈辈种桔,家家户户以桔为生。当时出口东南亚,历史上产量最多的一年曾达到300多万斤。后来村民纷纷采用化肥种柑桔,结果土质退化,金龟桔逐渐变小、变酸,销路也成了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一场病虫灾害使这里的金龟桔几乎濒临“绝迹”,“请了很多专家都没有治愈。”于是金龟桔越来越少,逐渐消失在深圳人的记忆中。

山林深处的“桃花源”

邱卓恒告诉记者,前几年,深圳的驴友探访金龟,他曾经带团陪着驴友游遍金龟。“在田心山半山腰,有一个浪漫的情人谷,那里有一个巨大的人头石,瀑布,沿溪的竹林旁有个烧烤园,是驴友们的最爱。”

这里,俨然成为坪山新区大开发大建设中一片宁静的“桃花源”,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混凝土的搅拌,没有钢筋水泥的逼近,林木苍翠葱茏,赤坳水库水质清澈,金龟人多年来依旧保持着勤劳淳朴的客家品格,山、水、人,浑然一体。

古桥、碉楼、客家民居……几乎所有代表客家文化的东西,在金龟都能找到。

而金龟人,也有着自己的一个桃源梦。金龟社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已列入重点环境保护的范围内。1991年,更是被市里列为重点水源保护区,土地开发受到严格控制;1998年,这里被省里定为重点生态林保护区;2004年,社区全被划入重点生态控制线范围。

保护金龟村的生态环境,造福深圳的同时也给社区经济带来了严重限制,金龟村目前依然靠天吃饭,年底人均分红不足2000元,“至今未通自来水和天然气。”这在繁华的深圳实在难以想象,“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别人没有的财富,我们都盼望着有一天金龟人能过上好日子。”对于未来,金龟人有些迷茫,更多的却是期待。

编辑:史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