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培育过不少大万人的明新学校如今已被弃用多年。
老学校墙上已经斑驳不堪,门上一边刻上的对联已经模糊难辨。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 在坪山新区大万世居,周边拆迁工作业已完成,围屋内外门楼及围墙建设基本完成,工人们正在门前铺设硬底化路面,大万世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区筹建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
就在位于围屋外东北侧近200米处有一栋二层客家楼房,阳光耀眼,抬眼望去,楼房二层顶部正中间“明新学校”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斑驳可见,而一层正门左侧大字“惠明珠绣厂”却更为清晰可辨。门前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正门厅内更是堆满了一袋袋的纸盒,木门已经残损不堪,一层左侧一间房子里,曾经的木门也变成了绿色防盗门,已经在该楼生活五六年的租客正在打牌娱乐。
这个不起眼的小楼是大万人曾经的精神家园,曾经崇智重教的启蒙地,曾经走出过30多名大万教师。朗朗书声已经远去,历史的面孔已经模糊,明新学校,在岁月的洗刷中逐渐失去了最初的模样。
建成于1927年
建成于1927年的明新学校,是一代又一代大万人的文化记忆。
1926年,大万世居虽偏于深圳一隅,但这里的人们爱国情怀丝毫不减。据80岁的大万人曾观来回忆,首任校长彭信臣为学校题写了一副对联:明知军政时期,非技艺优异,休向武台求战术;新建国民基础,为养育人才,启荣华族耐生存。这副对联基本工整,对军阀统治的憎恶,培育人才的重要性、艰巨性也溢于字里词间,“明新”学校也由此得名。
说起父辈那段曾经曲折的求学路,曾观来老人至今还感慨万千。
2500年前,曾子,这位曾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其后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迁徙,最终有一支来到深圳坪山。246年前,有一位名叫传周的曾氏子孙带领着家人,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家园——大万世居。20世纪初期,曾传周四个儿子的后代,已经繁衍发展为100多户人,人口众多。在那个能填饱肚子穿暖身子住上房子已算“富翁”的困难年代,走进校园读书识字是普罗大众的奢求。
当时的坪山,方圆一带只有路途较为遥远的坪山小学,为了让子孙后代都有书读,大万人决心在自家门口建一所大万人的学校。据说因建学校材料不足,大万人还拆掉了围屋牌楼和左右几间厅房,拆卸下的材料用来建校。
曾老说,当年的明新学校,总面积约10亩,是一幢中西式的二层楼房,一层设有教室、礼堂、教师住房及楼梯间、教室厨房及男生小便槽。
二层结构与一层对应,另建有“骑楼”,学校前后有运动场所,有水井、菜地和男女厕所,周边有铁丝网等护围,绿竹翠柳掩映,环境颇好。
要说学校建筑最特别的地方,要数二层楼上至今还留存的两根“顶铜柱”了。学校一进门就是礼堂,礼堂正中央挂着孙中山的画像,旁边有一间教室,楼上是用两根直径达20厘米的空心铜柱子支撑着的木棚。当时由于没有水泥,梁木的承受力不足,大万人就想尽办法,浇灌出两根空心的铜柱子来支撑木棚,老大万人昵称为“学校顶铜柱”。
而如今映入记者眼帘的明新学校,当年的风光已不再。沿着破损的木梯走上二楼,右侧空房子里那两根顶铜柱孤零零立着,因为年久日深,铜柱上已经泛起铜绿,仿佛无声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念三字经写毛笔字
学校建成后,1927年正式开学,学制为初小。开办之初,属于大万私塾,大部分学生来自大万村和附近村落,如黄沙坑、牛角龙、洋母帐等村及大万村民的亲戚。当时只有一位老师,负责学校的所有运作,既教书又管后勤,工资由当时大万世居的“公常”(俗称“族长”)支付,学生缴交学费是一个学期100斤谷。
原坪山中心小学校长、80岁的大万人曾琛回忆说,每周一上午8点,全体师生聚集在礼堂开展纪念周活动,面向礼堂中央挂着的孙中山画像举行纪念孙中山仪式,先默哀三分钟,再念孙中山遗训。
曾老现在还能清楚背出孙中山遗训的部分内容,“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开办之初,只有两门课程:识字、计算。最开始念的是三字经,学珠算,写毛笔字,后来,学数学和语文,念现代文。20多名学生被分为两个班,一二年级的学生一个班,三四年级学生一个班,因为只有一名教师,同班不同年级的学生各集中坐在一块。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上课,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就是做作业或练习毛笔字,朗读课文时,两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读。80年代初期,学校规模达到空间,开设了3间教师,学生120多人,老师增至4人。
不读书就要挨打
作为曾子的后人,大万人素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这从大万世居祠堂就可窥见一二。中堂壁上隐约可见王勃的《滕王阁序》、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金昌绪的《春怨》的草书遗迹以及栩栩如生的《八仙》组画,堂梁堂壁上悬挂着“州司马”、“赞政宏才”、“急公好义”三块牌匾,无不把围屋开基者厚德、忠孝、崇文的正统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琛老人三代人都曾在明新学校就读,对于儿时读书的往事,老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当时每天上课前,老师都要检查课文背诵。曾老说,老师非常严厉,如果背不出来,老师会拿出一根细细的藤条,学生们就要伸出手心,乖乖挨板子受罚。有时候,老师会在地上画一个圈,学生要单脚立地,不能超出圈外,直到能背出课文。
回到家后,父母再忙也会问小孩在课堂学了什么。当得知自家的孩子没有背出课文挨打后,家长不但不安慰,也不护犊,还认为“不好好读书挨打是理所当然的。”
曾培养30多名教师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受东江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影响,大万村很多青年志士投身滚滚革命浪潮中,还有不少村民在村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团。受战争影响,明新学校也一度停办,1944年复办。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成为公立学校,改名为大万小学,于1982年7月撤销,并入坪山小学。
听大万长者说,明新学校的创办,使大万子孙在那个苦难多艰的年代都能读书识字,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新学校读书毕业后深造从教的大万后代就有30多人,曾被誉为“教师之乡”。
保留了客家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的大万世居,明新学校是它唯一一所学校,也是大万子弟曾经就学投身革命的发源地。很多大万长者向记者表达了明新学校留给他们的记忆。“对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还是我们大万人六十年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