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光武堂舞麒麟在训练。
坪山光武堂舞麒麟在元宵麒麟巡游上演出。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 坪山舞麒麟,远近闻名。这项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不仅传承着世代客家人“麒麟呈祥”的美好祝愿,而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放异彩。2009年1月,“坪山麒麟舞”成为深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在广东省第三届麒麟舞大赛上,坪山舞麒麟一举摘得“创新组”金奖。
日前,本报记者深入坪山办事处,实地探访坪山舞麒麟这一客家民间文化,触摸坪山舞麒麟的古往与今来,感受200年民间传统艺术的传神魅力。
麒麟必须先“开光”
在坪山新区坪山办事处和平路,两栋商铺的中间,有一个并不起眼,甚至稍不留意就会被忽略的中医跌打馆——光武堂。
不要以为这只是一间普通的中医诊所,推开大门,跃入眼球的就是右侧墙檐下整齐摆放着几个麒麟头,仿佛俯瞰着芸芸众生。坪山每年的婚庆、重大节目、祭祖等活动中精彩的舞麒麟表演,很多就出自光武堂堂主,中国江西竹林寺螳螂派国术总会会长,土生土长的坪山人,黄耀华师傅及其率领的弟子之手。至今,黄耀华收有200余名弟子分布坪山各地,最小的才14岁,最大的也已经60来岁了。坪山舞麒麟在岁月的变迁中烙下了深深的坪山印记,成长为深圳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散发着民间传统艺术的流光溢彩。
麒麟,在《山海经》、《拾遗记》等均有记载,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与凤、龟、龙并称“四灵”,并居“四灵”之首,麒麟外形奇特,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等之美,性仁慈,因而也被称为仁兽。在客家传说中,凡麒麟踩过的地方,都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吉祥,故有“麒麟呈祥”之说。
舞麒麟是客家传统民间文化。过去,坪山的舞麒麟活动,集中在春节前后。每年秋收农闲后,参与者就开始练习武术和舞麒麟的套路。至春节前十天左右,举行庄重的“开光”仪式。开光时间一般在子夜,地点选择在枝叶茂盛的古树下,“开光”前麒麟头的眼睛要用珠纱蒙住,举行“开光”仪式时,先由师父摆上祭品、上香、燃烛、烧元宝、参拜天地,然后师父摘下蒙在麒麟双眼的珠纱并点睛,随着师父一声“祥麟开光、如意吉祥、万事胜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队员们在鞭炮锣鼓声中,舞起“点睛”后的麒麟,表现出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神态,接受天地神灵的洗礼,至此,整个“开光”仪式结束。
经过“开光”仪式的麒麟,则在额顶加装“驱邪镜”。加装了“驱邪镜”的麒麟,就不在是普通意义上的道具,而是具有“驱魔除邪”功能的神器了。
“开光”后,舞麒麟就从正月初二一直热热闹闹开演到正月十五。黄耀华说,这是告诉乡亲们,要开始新的一年春耕了,麒麟祈福,也是祈祷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舞麒麟不是舞狮
许多不了解的人认为麒麟和醒狮没什么区别。记者特意采访了内行人士,才发现,舞麒麟和舞狮还是有诸多不同。
舞麒麟是客家人从中原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
与舞狮相比,麒麟首先在外形上不同于狮。麒麟在古代传说中是神兽,其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马蹄、牛尾”,狮子只是普通动物;与动辄五六公斤的狮子头相比,麒麟头一般3.3斤,苗条轻巧不少。舞麒麟是两人舞,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此外,在表现效果上,舞麒麟的动作强调表现诙谐、尊重的特点,而舞狮则更突出威猛,可以有很多跳跃动作。
黄耀华介绍,舞麒麟走法,基本步伐为“阴阳步”、“八字步”,两种步伐连接交替使用就是“五行步”。走“阴阳步”含有“笑白腿”之意,就是没有进攻能力,笑着表白的意思。“一个脚步放下去,就能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了。”黄耀华说,与其他派别的舞麒麟碰面,走步就能知道对方是否善意。
手上的舞法也有讲究。有“左二右三”表达五行的,也有表达四季的,腿上还有表达二十四节气的等等。在套路结构安排上,也是根据农耕文明时期的自然规律来划分的。比如:从农闲到春分忙碌到两涝间的小栖到护禾再到丰收等等,不同的时期麒麟则有不同的舞段和情绪表演。
此外,麒麟身不能高过头,表演摊开时,人不能从麒麟身上跨过去。祝贺新屋入伙时,麒麟要先左走一圈,再右退一圈,然后再行九步躬礼,才能进房子,以示祖先保佑之意。而如果两只麒麟遇到,碰面打招呼,一般是转圈、亲嘴,头越低越礼貌,表示尊敬。而且两只麒麟必须面向对方,不能背向。在祠堂表演结束时,麒麟的“屁股”先出,再把头面向祠堂退出来。
麒麟制作亦有讲究
坪山竹林寺螳螂派麒麟制作有着一定的规格和讲究。黄耀华介绍,一般麒麟通长3.93米,宽1.33米,重3.3斤。客家话中“3”的发音与“生”的发音相同,取“3”之意是为暗合八卦中的“生”卦,意为生生不息安康长久之意。
走“八字步”也是“三三见九”,向众人行“九步躬”礼,先左三步,再右三步,最后中间走三步,表示“放礼貌”,真诚之意。
在重大节庆活动中,比如祭祀、庆典、入伙等,舞麒麟一个队出队人数是19人,表示长长久久之意。这19人,又各有分工,一般麒麟乐器基本配置为锣、呐鼓、镲三样。呐鼓居中,左边锣,右边镲,一字排开。由呐鼓起拍,锣镲随即相和,配合着麒麟或庄严、或生猛、或诙谐的舞动,敲打出快慢轻舒的节奏音调。在一些特殊舞段,则会加入战鼓、唢呐两样乐器,以增加庄严、抒情的需要。
整套表演分为3部分7节奏
坪山舞麒麟的表演舞式,全过程分为“头段”、“尾段”和“雪花盖顶”,伴奏乐主要分为7种节奏型,整套表演下来起码40~50分钟,十分讲究套路,丝毫马虎不得。
“头段”中包含闹锣调、七星调、下田调3个节奏型,首先由锣鼓起调,两人分别握住麒麟头尾,翻身跃起,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左、右、中各3步行九步躬礼,意为向四方观众表达敬意,体现麒麟恭谨、谦虚、律己的姿态。然后在快板声中,欢天喜地环绕观众舞动一圈,回到场地中央。七星调表现的是春耕时人们忙碌的景象,此时的麒麟表达的是四季、二十四节气、五行运转等抽象的自然现象。动作上呈庄严、灵动、忙碌的形象。下田调表现的是人们下田劳作时期的情景,此时的麒麟则表达的是自我反省、检视自身德行操守是否合道合礼。
“尾段” 包含瞌睡调、采青调、吐丝调、丰收调4个节奏型,瞌睡调是表现季节更替农闲阶段,人们互相拜访交流经验的愉快情景。动作上为跋山涉水四处嬉戏,玩累了休息打瞌睡的各种姿态;采青调表现的是两农忙季节过后,农作物茁壮成长,人们积极检视呵护的情景。通过用麒麟采青的舞姿,来提醒人们不能懈怠,适时察看天时地理变化,采取正确的对策,争取获得好收成。吐丝调表达是麒麟祝福万物生长,驱邪避害传达好运的情形。此时麒麟的动态为“检青”(查看有无虫病)、“含青”(修复驱除虫病)、“吐青”(拨撒好运祝福万物)等。“吐青”后则舞意为“芝麻开花节节高,富贵吉祥万年长,大吉大昌”的祝福对联,表达吉祥。丰收调是结束调,意指人们在麒麟的祝福下取得了好收成。此时的麒麟展现的是高兴、快乐的状态,动态上表现为在地上翻滚、腾跃等,最后向乐队和众人行“九步躬”礼结束表演。
“雪花盖顶”的表演内容主要是螳螂拳及相关的刀、枪、剑、戟等。先是徒弟上场表演各类刀枪拳棍,最后由师傅上场表演代表本门最高水准的绝活。至此,整场麒麟套路表演结束。
麒麟第三代传人 曾协助东纵抗日
现年55岁的黄耀华,为竹林寺派螳螂拳、麒麟第四代嫡传掌门人,其父黄毓光是第三代传人。
他向记者介绍,这一派舞麒麟发源于明末清初山西五台山竹林寺,后少林寺挂单高僧三达祖师南下江西龙虎山时,传于门徒李观清禅师、黄道人二人。张耀宗从李观清处习得,1917年艺成下山于广东惠阳淡水定居。1928年,坪山人黄毓光得其真传,在坪山开设了以教授螳螂拳和舞麒麟的拳馆,门徒来自惠州、东莞、香港等地,1947年先后跨坪山、龙岗、坪地、葵冲、惠阳等五地,建成光武堂、群武堂等5个堂馆的连锁拳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毓光在各地开设的武馆都和共产党的东江纵队有密切联系,他们为游击队送医送药及时救治伤病员。解放后,黄毓光被安排在惠州市人民医院任主治医师。1962年,黄毓光移居香港九龙,后在香港荃湾、新界等地建立中华国术螳螂健身学院,继续钻研发扬真传武术和中草医术。
时隔多年,黄毓光的弟子们散布世界各地。黄耀华说,汶川大地震时,父亲的学生,现居香港的一位跌打医生曾代表香港高校医疗救助队前往四川什邡市援助受灾同胞。
保护与传承
坪山舞麒麟
在光武堂,黄耀华的弟子,20岁的曾锦威表演了一段简短的麒麟舞,采青、吐丝、丰收,十分钟下来,已是满头大汗。黄耀华说,舞麒麟看似步伐简单,其实需要非常好的体力和耐力,“关键是要坚持下去。”
两年前,高中刚刚毕业的大万人曾锦威没有继续学业,转而拜黄耀华为师,习武、舞麒麟。“小时候看师傅舞麒麟,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会继续练下去。”黄耀华说,最近刚刚收了一名女弟子,也是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一名女弟子,坪山高级中学武术队的一名女孩。
坪山办事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舞麒麟及拳术,自明末清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客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缩影。而且坪山舞麒麟的基本功训练,是建立在形意螳螂拳的功法基础上的,具备了强身健体价值。此外,坪山麒麟与海外华人华侨联系紧密,也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记者 李 红 潘 咏 肖晓峰 通讯员 张伙生 /文 朱 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