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出良田偿还药款
当时,曾生家的十几亩田地是一家的依靠。曾马权告诉记者,曾生的父亲曾庭杰之前在澳大利亚开小店,经过多年苦熬,积攒一点钱带回家置了十几亩田,作为家人经济生活的来源。曾生在香港搞海员工运的时候,为筹办海华学校,征得母亲同意卖了几亩。后来游击队队伍壮大,曾生在村里面的知新书室办起了“平民医院”,除了给部队伤员疗伤,也给一些平民看病。后来伤员增多,少医缺药,部队面临困境,只好向药商佘药。时间长了,无钱偿还,逼得曾生把家里最后的三块良田(约3.5亩)卖给了药商。
曾马权走出“曾生故居”,指着正前方曾生铜像所在的位置告诉记者,曾生当时卖的三块良田正是这一片地方。
曾马权说,现在的《前进报》社旧址,最先是村里的知新书室,后来成为“平民医院”,再后来《前进报》社才入驻。
强大的“明星”办报阵容
最早的《前进报》社,是位于三兴堂北侧的“观音娘娘”室,与曾生居住的老屋紧挨着,在曾马权家的正对面。据曾马权介绍,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报社工作人员在此印报纸,那时候没有印刷机,蜡纸、铁笔、油墨成了印刷工具。
1941年,为了宣传抗日救亡,曾生和王作尧领导的抗日游击大队分别创办了抗日报纸《大家团结》和《新百姓》,这两份报纸就是后来《前进报》的前身。这两份报纸可不简单,1942年,当时从香港营救出来的邹韬奋、茅盾、黎澍、宋之的等住在白石龙村附近,邹韬奋不光对这两份报纸赞赏有加,还提出一个建议:办一张为民众说话的报纸,于是,《新百姓》就改叫《东江民报》,邹韬奋还亲笔题写了报头。茅盾则为这份报纸的副刊题写了《民声》二字。丁聪、特伟两位画家为《东江民报》画了不少漫画。有这么多文化名人“加盟”,堪称史上强大的“明星”办报阵容。
从1942年2月到3月,《东江民报》一共出版了6期。这年春天,《东江民报》改为《前进报》,成为东江抗日游击总队机关报,于当年的3月29日正式发刊。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前进报》随之停刊,发行了100多期的《前进报》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