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软硬兼施”搭台引进和培养人才
来源:深圳晚报
发布日期:2016-11-04 08:25
坪山新闻网
分享:

原标题:

深圳“软硬兼施”搭台引进和培养人才

高校建设捷报频传,创新载体一年增138家,尊才爱才社会氛围浓厚

 

引进人才不易,用好人才更难。能否为人才搭建一个广阔发挥的舞台,决定着人才战略的最终成效,深圳市在这方面的做法是“软硬兼施”。

所谓“硬”,是指各式各样的人才培养载体。为实现各尽其才,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产学研人才培养载体体系,涵盖高等教育、创业创新基地、产业孵化器在内的一系列载体组织。在“软”的方面,深圳市希望通过优化人才服务流程,转变人才服务思路,来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氛围。

新政透视

深圳未来5年将引进培育10家高端智库

根据深圳市《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未来深圳将继续推进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并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若干特色学院;与此同时加大对创客空间的支持力度,鼓励境外机构在深圳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发机构或者技术转移机构。同时积极培育产业平台,构建“智慧人社”服务模式,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目标是5年建成80家一流科研机构

高等教育一直是深圳市长期存在的短板,为了打造一个与城市体量相匹配的大学体系,深圳市在推进高等教育方面不遗余力。在支持本土大学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引进来”战略,实现“借船出海”,围绕深圳重点支持领域发展需求,深圳市将继续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若干特色学院。

数量很重要,质量更关键。深圳目前实施了一流学科培育计划,鼓励高校积极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推进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引导高校按照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专业标准,开展学科专业国际评估或认证。对入选国家、省重点学科培育计划的学科给予相应资助,对新增未来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急需学科专业给予一定资助。围绕深圳重点支持领域发展需求,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若干特色学院。

知识有价,对于卓有成效的科研院所,深圳市政府的鼓励简单而直接——巨额经费支持。深圳市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建成80家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家以上。与此同时创新建设方式,采取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新型科研机构或创新载体。组建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加快建设各类新型智库,未来5年重点引进和培育10家左右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通过定向采购等方式,给予每年最高500万元的经费资助。

对创新载体最高给予1000万元研发资助

深圳市政府在引进创新载体方面有多下血本?根据《措施》,境外机构在深圳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深圳市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转移机构,政府给予最高1000万元研发资助。市政府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合作伙伴每年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支持合作伙伴拥有的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专利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在我市落地并实现产业化。

除了静态的创新机构,还注意引进动态的学术交流平台。《措施》支持,未来要重点吸引和支持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组织)、专业论坛在深圳举办。


优化服务“一步解决”办事难题

“办手续”一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这也成为高端人才流动的一大顾虑,深圳市政府正在尝试让所有手续“一步解决”,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目前,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社局制定了全市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对系统建设、验收测试、运行管理、绩效考核等环节进行了全流程设计,从而解决部门“信息孤岛”,实现人才服务“一个窗口受理、一个部门统一对外,多个部门内部联动”,正在报发改部门立项。

利用“互联网+”,深圳市政府还尝试“智慧人社”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与腾讯等公司签署协议并开展战略合作,依托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社会统一用户平台和人才一体化系统,实现了人才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已着手构建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等多种形式相衔接的人才服务平台;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深圳人社”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上加载了政务机器人语音功能,实现对咨询问题的自动化、标准化应答,推动“实体办事大厅”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转变。

引才成效

深圳大开脑洞引才创造多个国内第一

一直以来,尤其是“人才新政”出台后,深圳对引进人才载体的建设、培养人才平台的建设和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制度、平台建设方面的进程明显加快,并且已取得显著成效。

高校引进建设进程加速

要说这些年深圳在哪个领域进步最大,高校引进成果绝对可以入选榜单。今年3月以来,深圳高校建设捷报频传。

2016年5月,深圳大学临床医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学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2个;南方科技大学推进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进展顺利,市政府已审定南科大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方案。为支持两校创建高水平大学,市政府各给予10亿元专项建设资金。

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深圳)申报取得进展。今年3月,湖南大学学校校区扩建工程列为深圳市2016年度重大项目;9月8日,湖南大学和罗切斯特设计学院筹备办共同向教育部汇报和征求意见,得到国际司涉外办学管理处的具体指导,并同意对该大学在深圳举办的特色学院项目启动审批手续。

目前,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均成立了筹备办,并已向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申请网上登记,即将完成筹备办的注册事宜。下一步将做好各方关于选址有关工作,并指导两校通过省教育厅报送中外合作办学筹建材料。


深圳今年新增创新载体138家

华为、华大基因、光启……这些以科技傲立潮头的深圳知名企业,是遍布深圳的一个个创新载体,他们是最酷最炫技术的研发力量,为企业的向前推进提供光和热。

据最新数据,今年深圳新增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38家,占去年底全市总数(1283家)的10.7%,其中国家级9家,超过去年全年总数(7家)。

在创业孵化器的建设上,2016年受理创客项目1300多项,经国家、省和深圳市认定或资助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累计达144家;累计资助建设各类创客空间48家,其中10家为大学及职业院校建设的创客空间,累计资助建设创客服务平台30家。

建成10万平方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人才引进来了,需要给他们提供完善的配置平台,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优化资源配置。遍布深圳的人力资源服务园和各种猎头机构为人才流动提供了充分便利的条件。

目前,全市已建成“一园多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近10万平方米,其中,人才园市级产业园作为高端园区共4.5万平方米,龙岗区天安云谷产业园面积3.2万平方米,南山区深圳湾科技园产业园规划面积2万多平方米。

此外,国内外知名猎头机构也竞相落户。特别是引入全国最大的人力资源在线交易平台“何马网”总部落户深圳;“何马网”将在人才园建设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交易中心,届时将实时提供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供求信息、交易信息和高端人才流动分布信息;此外包括德科、香港金饭碗、光辉国际、科锐国际、上海博尔捷、宁波杰博等多家国内外知名猎头机构均已落户深圳。

首创人才研修院和人才主题公园

为了营造尊才爱才社会氛围,给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个舒适、稳定、有归属感的环境,深圳市“脑洞大开”,创造了国内多个第一。

一方面,成立市人才研修院。按照“资源整合、集约利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依托麒麟山疗养院现有资源和阵地,在广泛听取各类人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对2100多平方米的闲置物业进行升级改造的方案,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研修培训、研发产品路演、资智和企智对接、创客创意交流、人才政策宣传等服务,为全国首创。

此外,在南山区后海公园建设人才主题公园,拟通过人才实景雕塑、星光大道、创新成果展示园等,打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宣传人才和激励人才的阵地,是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市政公园。目前已完成70%左右的工程量。

人才立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大法工委以及人社、科创、法制办等部门,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起草并形成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草案)送审稿,于7月份按程序提请市法制办审查。目前,市法制办已完成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人才立法将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提升深圳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典型事例

人才让深圳大学跻身世界前1000位

作为一座成立仅30多年的高等学府,深圳大学是深圳30多年狂飙突进的见证者,同时伴随城市的进步而极速前进。

在日前公布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2017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共有110所高校上榜,深圳大学位列全球第977位、全国第84位,首次进入全球高校前1000位,引起行业侧目。

深大进步与人才优化息息相关

“深圳大学的进步和我们人才资源的优化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深圳大学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才库不断充实的进步史。”深圳大学人事处处长陈智明对深晚记者表示。

根据深圳大学内部资料,目前学校拥有全职聘用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5人,短聘院士7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中组部顶尖千人与创新团队1个、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27人)4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这个“豪华阵容”,是深圳市政府和深圳大学“内外配合”的结果。

“深圳市的人才政策给深圳大学创造了一个异常宽松的环境,不管是在编制设置还是在人才招聘上。比如深圳有针对高端人才的“孔雀计划”和“领军人才计划”,这些措施比其他一线城市都领先很多,特别是针对深圳高房价问题,有高额的房屋补贴,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这些政策对于人才吸引力还是很大的。”陈智明如此表示。

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方式

政府搭台,学校唱戏。深圳大学自身也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对于正常的教师推出预聘常聘制,人才不入深圳市事业编编制,采取“3+3”合同形式:第一个3年有明确的合同的任务,但第二个3年职称必须往上走,不达标便不再续约,如此便形成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对于专家型人才,深圳大学则采取一人一议制,薪酬待遇和事业编制视情况而定。

陈智民认为不断引入的外地名校有利形成良性人才流动环境的形成。“各个高校之间相互竞争,人才有更多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深圳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记者 王新根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