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深圳机遇如何?
来源:深圳晚报
发布日期:2017-01-17 07:39
坪山新闻网
分享:

  

10年前,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通过卫星观看全球夜景时发现,在东亚地区的香港和深圳,出现一片连绵耀眼的城市灯光,如同连体城市……如今深圳政府正将其从卫星图上的惊鸿一瞥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今年珠三角城市的两会上,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关键词”,写入深圳、佛山、珠海、东莞等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珠三角城市群未来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也赋予了新的使命,融进湾区经济时代。

从“深港大都会”的提出,到“粤港澳大湾区”明文写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再到国家发改委拟2017年启动珠三角湾区城市群等规划编制,将珠三角、港澳等11城市合力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湾区。

历时10年,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早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将其列为2017年工作的“十个重点方向”。在即将走入湾区经济时代之际,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者之一,深圳正在扬帆起航。

“粤港澳大湾区”演义

10年前,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通过卫星观看全球夜景时发现,在东亚地区的香港和深圳,出现一片连绵耀眼的城市灯光,如同连体城市般,他将其命名为“香圳”。

这一年,正是香港回归10周年。在深圳市政协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上,当时担任市政协常委的谭刚提出“深港共建世界级大都市”,与当时担任市政协常委的乐正《力争将深港共建世界大都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发言相互呼应,引起关注。后来,谭刚向广东省政协提交了第一份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提案。

10年后,在深圳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光明新区分组讨论会上,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谭刚再次对“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提出建议。

湾区,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当今世界,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则称之为“湾区经济”。

1月13日下午6时,刚刚结束了人大分组讨论会的谭刚,在深圳市委党校办公室接受了深圳晚报记者的专访。作为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的最早提出者之一,回忆起“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演变历程,谭刚感慨不已。十年沧桑,变与不变似乎在弹指之间。

时间回到世纪之交,彼时,深港合作已有20来年,深圳跨过了学习香港、服务香港的两个阶段,当时能够从香港转移的产业,也已转到深圳,双方的合作似乎进入了瓶颈阶段。随后,在2003年《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出台了。

正是这个时候,谭刚开始了对深港合作的研究,并在2005年提出了“深港大都会”的概念。在2007年深圳市政协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上,谭刚正式提出了“深港共建世界级大都市”。

让谭刚感到意外的是,时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委托香港的一个智库进行研究,也提出了香港和深圳共同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观点,“两个研究同步、独立进行的,但结论是一致的,特别有意思。”谭刚说。

不久,深港共建“国际大都市”逐渐成为深港两地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共识,并进入两地发展规划蓝图。

慢慢地,随着深港两地的合作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2009年,谭刚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所著的《港深都会:从理念到行动》提出:应从国家战略层面规划港深未来。

2014年,深圳首次提出“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把“发展湾区经济”写入了当年政府工作报告。

当时,发展湾区经济得到了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的高度重视和推动。报告指出,力争打造世界一流的湾区经济,重点打造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等湾区产业集群,借此将深圳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

不过,这时提出的“湾区经济”的范围仅局限于深圳,还没真正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不过既然发展“湾区经济”,不能只说深圳。于是,谭刚带着深圳市委党校的团队和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做了一个《深圳发展湾区经济与泛珠三角合作研究》课题,研究深圳发展湾区经济在泛珠三角湾区合作中的角色和关系。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谭刚感觉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深圳发展湾区经济和泛珠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很难定义,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深圳湾区和珠三角、港澳等城市是相互衔接的。所以,如果只讲深圳是不够的,必须放大范围,把珠三角和港澳都结合起来。

同时,研究团队提出了包括深圳湾区、深港湾区、环珠江口湾区等名称,一时之间,难以决定,最后,经过多方商榷,一锤定音,确定为“粤港澳大湾区”。在谭刚看来,这是“深港大都会”的进一步延伸,虽然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核心不变。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