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福建赤潮 慎吃贝类食品
赤潮期内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深圳新闻网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通过官微提醒,尽量避免购买来自南方赤潮海域的贝类食品。记者昨天走访多个农贸市场,鲜见来自福建赤潮污染海域的海鲜产品。
据国家食药监总局6月12日发布消费提示称,近期部分南方海域发生赤潮。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建议消费者及餐饮单位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应尽快就医。
“赤潮的发生与气候有明显的关系。”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赤潮研究专家周凯表示,从近十多年的数据来看,气候异常的年份,一般赤潮发生次数就比较多。作为最为常见的海洋灾害之一,广东海域每年发生赤潮8-10次。
来自福建海洋与渔业厅的通报,此轮赤潮爆发的“南方海域”主要集中于泉州、漳州、厦门海域,赤潮水体呈暗红色,呈片状分布。6月10日漳州海域采集的13个贝类样品中,3个检出麻痹性贝毒,其中1个样品超出限量值29.8倍。
记者梳理发现,福建的梭子蟹、青蟹、九节虾、鱿鱼、小章鱼、牡蛎、生蚝、文蛤、扇贝、泥螺、海瓜子、花螺、蛏子、带子、海蚌及各类海鱼,都是很受深圳“吃货”们喜爱的海鲜食材,其中相当数量为贝类食品。记者昨天走访了南山区和宝安区的部分农贸市场、超市,调查发现目前深圳市场上在售的贝类海产品多以广东近海的为主。作为南山区内海鲜贸易最为繁华的市场,上午8-10时本是最繁忙的时段,不少摊位却没有开档。为数不多营业的海鲜档,所销售的贝类主要是扇贝、青口、文蛤等少数品种,且主要来源于广东附近海域。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加快排毒之效。(记者秦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