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特聘教授和深圳技术大学(筹)师生交流。 资料图片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记者 翁惠娟 林洲璐)最近,20名深圳技术大学(筹)学子正在德国参加首期实习实训冬令营。
14天里,他们在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上课,参观宝马公司、克朗斯公司,参观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
作为深圳技术大学(筹)的首批学子,刚入学半年的他们就有了走进德国大学课堂、走进德国顶尖企业的机会。如此“高大上”的课程设计,体现深圳技术大学(筹)借鉴德国应用技术教育模式的办学特色,彰显出学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的信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深圳技术大学(筹)的加快建设,正是深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亦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肩负着为全国应用型高校改革创新探索新经验的使命。
历经两年筹建,今天的深圳技术大学(筹)不忘初心、独具匠心、满怀信心,正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打造中国最具“工匠精神”的大学,努力为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探索新路,提供鲜活经验,犹如高等教育星河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初心不改——
为中国培养一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017年9月7日,深圳技术大学(筹)首届开学典礼举行。
而此时,距离2016年1月31日市委常委会上“一锤定音”的决策,仅一年半的时间。
正是这次重要会议指出:创办深圳技术大学,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优化深圳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是为我国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探索新路。
可以说,深圳技术大学的诞生,是深圳在改革创新路上快马加鞭时一个必然的选择。
时代所需、城市所需、发展所需。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认为,中国目前高水平职业技术学校很少,深圳技术大学是其中少有的本科类高等院校,突破了我国高水平职业大学发展的瓶颈,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创办技术大学恰逢其时。
既然恰逢其时,更需顺势而上。
深圳技术大学(筹)主任阮双琛表示,深圳技术大学的定位为“本科及工程硕士层次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他介绍,在学校筹建之初,有几个备选的名字,包括深圳技术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深圳科技大学、深圳城市大学等,市委市政府决策层最终采用的是“深圳技术大学”。
“事实上,深圳技术大学这个名字的选择,已昭示了我们的初心。我们的初心就是坚持‘应用型’定位,坚持与企业合作,坚持向德国学习;我们的方向就是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一流的工程师和设计师。”阮双琛的语气坚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初心”体现在目标定位里——深圳技术大学是深圳市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建立的一所全新大学。与传统研究型大学不同,深圳技术大学以先进制造、高端制造领域工科教育为主,重点培养本科、专业硕士层次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
“初心”体现在学科设计上——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深圳、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急需,学校前期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互联网、城市交通与物流、新材料与新能源、健康与环境工程、创意设计等六大学院。
“初心”融进学生梦想里——201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郎海城说,“学校精心培育每一个学生,国际化、订单式培养的人才模式,让我们丝毫不用担心未来出路,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我们相信自己,相信学校,因为敢吃第一只螃蟹的人总有引领时代潮流的勇气和能力。深圳技术大学,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可喜的是,这样的“初心”赢得了优秀学子的认可与追随。
匠心独具——
把“工匠精神”融入办校办学的全过程各领域
职业教育,质量为本。
在深圳技术大学开学典礼上,首批228名学生朝气蓬勃地踏入新校园,校园门口的一条彩旗标语引人注目——“工匠精神,人文情怀”。
阮双琛对此的解读是,“这表达了我们的‘大学之道’,也体现了我们的‘专攻之术’。”
自深圳技术大学启动筹建以来,学校不断创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探路,提出实现“工匠精神时代化、技能培养实战化、人才培养订单化、培养方案动态化、教学方式小班化、学生来源多元化”。
为强化“应用型”办学特色,深圳技术大学(筹)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规划等各领域全过程里,处处呈现“匠心”,凸显“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体现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对标德国应用技术教育,实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双元制”培养模式,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办学新路,目前已经和50余行业领军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一个学期以来,学生到企业实习达292人次。
“工匠精神”,体现在师资特色中——办好应用型大学,师资是关键。通过全球招聘,学校已拥有一支307人的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产业相关经历专业教师逾200人,占65.1%;42%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24%曾在世界一流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引进了20多名德国教授作为学校顾问和客座教授,定期在学校工作。
“工匠精神”,体现在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里——与德国应用技术高校合作办学是学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在校园,“德国”元素随处可见:每周二晚上的德语角气氛热烈,德国特聘教授霍尔格·哈顿旺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王教授”,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论坛汇聚了十几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家学者……深圳技术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目前与德国、瑞士20所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
信心满怀——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应用型技术大学
“深圳是中国的硅谷,深圳技术大学注定是一所不平凡的大学。”
这是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托马斯·福曼对深圳技术大学的期许,对于这所筹建中的大学,他已满怀信心。
不仅“不平凡”,而且要力争“国际一流”。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张基宏表示,深圳技术大学(筹)的目标是适应城市高端产业发展需求,建成世界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办成全国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
“世界一流”,写进了深圳技术大学(筹)的办学定位中。
一所尚在筹备中的大学,何以有这样的信心。与其说这是一所学校的雄心,不如说是深圳这座城市和这所学校共有的雄心。
信心,来自于“天时”——设立深圳技术大学,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中央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发展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
信心,来自于“地利”——深圳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魄力和决心,将确保深圳技术大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圳举全市之力,全力推动学校的建设。自筹建以来,深圳市政府已投入近60亿元用于校区建设,700多亩启动校区,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了办学标准。
信心,来自于“人和”——深圳大学将物联网工程、光源与照明、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工业设计等5个一流应用类本科专业及相关基础专业,连同专任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14个学术团队、2172万元仪器设备、6万册图书和校企合作、中外合作项目等优质资源整体划转深圳技术大学作为办学基础。
自信,也来自于对未来的精心规划与设计——展开蓝图,到了2020年,这所不平凡的大学将以傲然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校生人数将达到约5000人。到2025年,在校生人数达2.5万人,其中本科生1.9万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000人,留学生3000人。
——开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检测与激光制造技术)、航空航天工程(航空电子设备)等18个专业。
——从德国、瑞士等应用技术大学引进专、兼职高水平教师30人,从企业、产业界引进高水平技术骨干20人;力争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引入中组部“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5人。
有美好可贵的初心、有持之以恒的匠心,还有与实力相匹配的信心,深圳技术大学(筹)将在全国应用型高校的建设中阔步前行,探索经验、寻求新路。
深圳技术大学,精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