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坪山新闻网

坪山的东纵记忆

来源:坪山政府在线 发布日期:2019-02-27 10:00 坪山新闻网

“欢迎乘坐东纵精神红色教育公交专线,我是解说员,很荣幸今天能够与大家共同踏上这趟红色之旅。”大年初八,停在深圳坪山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东纵精神红色教育公交专线于下午3时如约发车。

这条红色公交线路,连接了坪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坪山中心小学、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革命遗址,是坪山区为了整合东江纵队相关红色资源,于2018年7月开通的。

时至今日,对这片土地上红色记忆的追寻,有了崭新的方式。

东纵起点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首歌唱的正是东江纵队,这支英雄的队伍与八路军、新四军、琼崖纵队被朱德并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重温与记录东纵的历史,坪山是真正的起点。素有“东纵之乡”之称的坪山(1958年10月以前属惠阳县),是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故居所在地,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地区。

眼前的坪山,是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坪山域内建制迭经变更,终在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深圳市坪山区,覆盖了坪山、坑梓两个街道的行政区域。

在坪山街道办事处对面山岗上,我们抵达此行的第一站—坪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在这块占地面积不大的公园里,绿树成荫,不少市民在这里散步。看似寻常不过的场景,很难让人联想到当初是如何的波澜壮阔—

七年间,东江纵队远离中央、孤悬敌后,经历了大小战役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队伍后来发展到1.1万余人,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南抗日战场的一支主要力量。

大理石纪念碑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名单。1983年,为满足坪山群众纪念和缅怀革命先烈的需求,适逢纪念东江纵队成立40周年,坪山镇党委决定在原址重新修建纪念碑,并正式命名为坪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如果说坪山是东江纵队的发源地,曾生将军母校—坪山中心小学则是东江纵队最初的源头。溯源而上,得以窥见燎原星火最初的模样。

穿过坪山中心小学教学楼,一间古色古香的校史馆出现在眼前。校史馆内左侧一隅置放着曾生雕像,墙上的“将军母校、东纵摇篮”主题展静静讲述着坪小党支部、坪山烈士、坪小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有一种掩不住的激荡力量。

82年前,经曾生介绍,共产党员陈铭炎到坪山小学担任校长,建起坪山第一个党支部,并向周边乡村宣传发起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曾生回到坪山,以此为落脚点,成立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发动群众,健全党组织。“曾生卖地支援革命”的美谈,正是发生在这一年。刚回坪山的曾生,在没有粮饷、缺乏武器和经费的情况下,带人磨自家的谷子煮饭,并让每人带走一袋米,甚至把自家剩下的几亩田倾数卖尽,以供建立武装部队的军需之用。母亲问他:“田地卖掉了怎样生活?”曾生却回答道:“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党哪有个人?我一心一意跟党走,你也跟党走。”

在他的领导下,坪山小学开办了第一个抗日训练班。自此中共领导下坪山地区抗日活动拉开了大幕,才有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及后来成立的东江纵队。

抗日劲旅 

在全国三条以“东纵”命名的道路中,坪山区的东纵路便是其一。在东纵路230号,矗立着全国第一家东江纵队纪念馆,也是此行的第三站。

纪念馆1998年由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筹建,2002年交由政府管理。如今,纪念馆门口两侧挂满了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深圳市廉政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等牌子。馆内展出内容根据东江纵队、两广纵队及粤赣湘边纵队的战斗历程分为13个部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及文物,清晰地记录着东江纵队的成长壮大。

作为东江纵队的前身,由曾生率领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与由王作尧率领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最开始只有200余人。1939年9月,日军再次在大亚湾登陆后,游击队主动出击,先后收复沙鱼涌等地,迅速扩大了影响,得到了广大群众、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踊跃支援。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香港沦陷前,先后参加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华侨和港澳爱国青年就达千人以上。到1941年秋,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武装民兵1000余人,并建起了大岭山和羊台山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

当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在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内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处境十分危险。根据中央指示,抗日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先后从香港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700多人,以及一些国民党官员和眷属、遇险的美国航空队飞行员以及港英官兵和荷兰、比利时、印度等国人士近百人,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他们坚持独立自由游击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一支抗日劲旅。粉碎日伪军的“万人扫荡”,收复大片失地,使广九铁路交通大动脉始终不能正常通车……到1943年11月,游击队已经发展到3000余人。为适应斗争需要,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宣告成立,公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华南敌后战场一面鲜红的抗日旗帜。

在那场载入史册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中,水源世居(位于坪山田头社区水祖坑居民小组)是游击队的秘密接待中心。遗憾的是,水源世居现已成为危房,不再纳入参观线路。

文化高地 

以史为镜,勿忘初心。对于如何把东纵红色资源利用好,把东纵精神传承好这一问题,社会各界和深圳一直不乏关注和思考。

2017年,坪山区政协社会委组织“东纵文化的历史挖掘和精神传承”专题调研。课题组实地走访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曾生故居、坪山中心小学、水源世居等东纵旧址后发现,虽然当地在挖掘和传承东纵文化方面做了不少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着短板和不足。

“东江纵队纪念馆亟须升级”“水源世居已经无人居住,墙体开始开裂损毁,成为一座危房”“曾生故居门庭冷落,亟须整理保护”……课题组认为,坪山区内与东纵有关的历史遗迹、文物点不少,但在硬件软件等建设方面与其历史地位不相称,并且目前各自为政,未得到充分发掘与利用,是今后把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东江纵队发源于坪山,其活动区域远不止于坪山。通过对其他地区东纵红色文化保护情况进行拓展调研、横向对比,课题组提出了规划开发东江纵队主题公园、设立东纵主题文化节、开展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等建议。

“如果把红色资源的传承做得更好,深圳就可以实现经济、文化比翼齐飞,而且飞得更高更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原副局长薛庆超教授提出,要让东纵精神成为深圳的一张闪亮的红色名片。

革命烈士彭湃的孙女彭伊娜也建议,应把马峦山打造成以东江纵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郊野公园,让人们有更多地方去读懂东纵红色文化。

当前,坪山正大力实施“文化繁荣兴盛工程”,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打造独具特色的东部文化高地。同时,“以东纵文化为主线,推进红色旅游跨区域合作,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博物馆联盟”“加快东纵纪念馆整体提升”等内容已经写入2019年坪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东纵文化将焕发新生机。

编辑:郑则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