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万明新学校变身“城市书房”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9-05-10 09:27
分享:

在坪环社区交错的小巷中,有一栋建筑总会吸引过路人的眼光。

斑驳的墙壁,灰黄的色彩,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周围钢筋水泥搭建的居民楼截然不同。在枝繁叶茂的大树映照下,这栋灰黄色的两层建筑显得格外古朴。四周虫鸣鸟叫声声入耳,却难觅其踪。

钢筋水泥取代泥土木材,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坪山城市高度在不断刷新,但是独属客家文化传统的地标已经成为传承客家历史人文的见证。

修缮、改造、升级,留住对明新学校的记忆,是对历史的忠诚和敬畏。

从曾氏私塾到大万世居国学馆,4月23日,拥有92年历史的大万明新学校通过修缮改造,华丽升级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书房,迎来了它的新使命。

传播知识▶▶曾是曾氏家族私塾

走近大万明新学校,中西合璧的两层古建筑独具风味。走进楼内,古墙被粉饰一新,昔日的铁制窗户换成了木窗,整栋建筑以暖黄色为主色调,温暖之中带着一丝神秘。

“我以前在这里上小学,看到这些熟悉的建筑,仿佛昔日上学的场景都出现在眼前。”坪山本地居民曾女士说。

大万明新学校位于大万世居围屋外东北面,原校名“明新”二字出于曾子《大学》里的语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首任校长是一位名叫彭信臣的秀才。

“成立之初的明新学校只是曾氏的私塾。”大万村村长曾锦青说。

在明新学校建立之前,曾氏祖先会请老师到大万世居宗祠给孩子授课。后来由于人数较多,且方圆一带只有路途较为遥远的坪山小学,1925年,为解决曾氏子孙读书的需要,曾氏祖先筹备建立明新学校。

“当时曾氏祖先比较重视教育,只有以正规标准来建立学校,才能聘请校长,雇佣老师,安排课程,制定校规校纪,实行学校的正规化管理。”曾锦青说。

1927年,明新学校正式办学,学制为1—4年级。学校成立之初,只有识字、计算两门课程,招收大万曾氏子孙。后来学生生源不够,才慢慢开始招收附近村落的居民入学,如黄沙坑、牛角龙、羊母帐等村及大万村民的亲戚。

“参照欧洲建筑艺术,明新学校在建立之初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曾锦青说。民国初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客家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礼仪习俗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传统客家元素的基础上,引入西方建筑理念,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明新学校。

拥有92年历史的大万明新学校通过修缮改造,升级为城市书房。 

1944年,由于战争因素,明新小学停办,这也是大万明新小学的第一次停办。1952年,明新小学由政府正式接管,成为公立学校,改名为大万小学。

注入活力▶▶成为大万世居国学馆

1982年,学校规模满足不了学生需要,大万小学停办,其生源一并划入坪山小学,这是它的第二次停办。

同一时期,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发展动能持续释放,市场机遇逐步显现,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同时,香港工业发展正盛,工人严重短缺,工业用地供不应求。港商们把投资目光投向了一河之隔的深圳。

在这个大背景下,大万村把明新小学租给香港商人作为厂房、仓库,如表带厂、玩具厂、工艺品厂、食品加工厂等。后来,港商逐渐搬离大万,加上古建筑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墙壁溃烂,内部结构疏松烂化,一度成为危房。

到2011年,大万村委会对明新学校进行大规模修缮,奠定了现今大万世居明新学校的基本格局。修缮过后的明新学校,成为老人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聚餐、打牌等场所,还在一楼增设客家原土特色厨房。

“每年元旦假期,我们都会在这里准备15—20台丰盛晚餐,与村里老人欢聚一起过年。”曾锦青表示。

到2015年12月23日,作为坪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分站点和坪山办事处现代市民培育中心,大万世居国学馆开馆,为社区居民提供国学讲座、图书借阅等多项服务。

通过修缮明新学校、改善周边环境后,国学馆成为居民身边的学校和服务点。国学馆藏书2500余册,内有国学馆、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制作客家茶果的厨房等。

焕发新颜▶▶打造成坪山城市书房

如今,古校焕发新颜,打造成高品质的“坪山城市书房”,为这座学馆赋予了新时代下的新功能和新使命。

4月23日,坪山城市书房·大万明新学馆正式开馆。书房设有综合阅读区、文创体验区、特色书籍典藏区、客家文化展示区等,将打造成为集综合阅读、文化休闲、客家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文化空间。

“大万明新学校以前是传播知识的场所,如今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城市书房,延续了它传承文明的使命和初衷。”曾锦青说。

坪山在成为行政区后,开始对历史文物的活化进行探索,推广“文物保护+文化服务/文创空间”保护模式,在对历史的尊重中赋予文物新的人文内涵,也为现代人构建精神家园开辟了新天地。

同时,结合“坪山城市书房”品牌创建行动,选取一批试点文物,进行修缮和活化,恢复古建筑的使用功能,注入文化活动等元素,让古建筑重新散发历史光芒,成为现代人寻求心灵宁静的去处。

“在电子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们去读书、想读书、读好书,才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曾锦青表示。(采写:黄诗妤)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