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坪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创新坪山改革“金点子”“金方案”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公示:银方案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1-05 17:29 坪山新闻网

建议坪山区化解建筑工地、涉房地产领域信访矛盾优化接访工作路径

进入疫情防控常态下,坪山区信访工作持续助力市、区两级“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围绕全市重点推进经济四个“协同发力”工作目标,对当前全区涉房地产领域和政府投资项目建筑工地领域信访矛盾高发而引起上访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科学梳理,我们充分认为,积极发挥信访保社会稳定、消上访隐患、促经济发展兜底性作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强的保障稳控意义。

一、构建化解坪山区涉房地产和建筑工地领域信访矛盾体系的必要性。

信访工作根植于人民,绽放在和谐稳定。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秋季中央党校开班讲话中对中青年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工作要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应急处置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10月14日,总书记在深圳庆祝40周年大会上也对深圳深化改革及发展进行总体擘画和统揽要求,要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访工作本质是群众工作。坪山区经过近十年经济发展,特别是疫情常态化下,涉房地产和建筑工地信访矛盾显现显著,而优化接访流程制度则成为首先要素。当前,上述两领域伴随积极化解矛盾的同时,也存在两大困境。困境一:高频信访项目占比重。全区涉房地产领域自2018年以来共计信访事件3682起,十余个楼盘高频信访项目投诉2964起,超过近三年总量80.5%;困境二:现场接访实际与办理法定程序在时限上存在实际操作矛盾。政府投资项目建筑工地信访矛盾引发上访情况通常以突发性、群体性、随机性、情绪激动为主要体现,现场秩序易混乱,根据政府职能,此类接访若按《信访条例》法定时限办理处置,虽无程序及法定时限过错,但根据实际情况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可以说,构建优化上述两领域信访矛盾化解制度既是实际维稳保障需求、又迫在眉睫。

二、完善坪山区基层治理体系信访矛盾化解具体举措的可行性路径。

在社会基层治理体系中,信访工作一直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浙江省信访工作在助力社会基层治理中把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上,重视初信初访,从根源上“破”,从制度上“立”。后疫情时代,信访矛盾已然呈快速增长态势,坪山区可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各事权单位形成化解合力,强化政策供给,提升化解实效,对疫情后社会矛盾化解、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等方面具有促进意义。根据涉房地产领域和政府投资项目建筑工地领域信访矛盾接访实际需求,可执行以下4个路径:

路径一:以“绿色通道”为高速沟通基站,高效完成建筑工地上访处置,以期达到第一现场稳控实效。在“区-街”两级人民来访接待厅或场所,开辟设置绿色通道场地,根据现场接访实际情况,对建筑工地群体上访进行优先排序办理和处置;接待厅宣传屏和现场宣传册对极易引发的违法行为及后果进行告知和宣传,接访人员应履行对来访群体进行温馨提示提醒义务。

路径二:以“全流程监管”为联调机制,工作专班为抓手,加大涉房地产领域联络监管机制,执行重点楼盘重点监管。针对涉房地产领域高频信访项目,发挥区信联办协调机制,沟通区住建局、建筑工务署等,建立全流程的联合检查机制,加大信访高频重点楼盘的监控力度,对群众反映集中高频信访项目,成立事权单位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实行重点监管。

路径三:以“3人+4法+5级”为战术切入点,打破上访过程中形成的群体事件壁垒。

“3人”:一要疏导挑头人。疏导上访群体情绪发泄方向;二要找准关系人。寻找容易突破环节;三要说服跟访人。阐述利害关系进行分化瓦解;

“4法”:一是用超前防范思维在矛盾形成前预先渗透超前防范;二是用追击思维乘热打铁乘胜追击落实案件完成,三是用化解情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怨气,四是用疏导策略技巧让上访群体产生裂痕自动松绑;

“5级”:就是通过整合资源,让全区各级信访部门由办理案件“中转站”向“联合接访、依法分流、直接调处、多方联动、全程督查”形成五级跨越式综合办事机构。

路径四:以“双闭环”结构为接访形态,形成信访案件派发流转和现场处置同步进行工作模式。建立现场接访处置流程闭环和案件信息派件闭环。以“三到位一处理”为工作原则,①在初级闭环:形成“来访信息登记—案件受理—案件分派闭环”,②在终端闭环:执行“事权单位—当场解答处置—案结事了”双闭环处理。进入接访程序后,针对不同重点案件不同阶段,区信访局1个工作日内建议函、提醒函或特别提醒函、商榷函、督办函等形式函至事权单位加以解决。

三、探索创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信访工作新举措的可行性构想。

结合10月11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要求“优化社会保障机制”和“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识别及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和政策体系”,针对坪山区接访现场处置时效性、特殊性和紧迫性,应构建信访“双减机制”即“减上访增量减案件存量”,结合坪山区信访接访工作实践提出以下构想:

构想一:探索建立简化接访程序体系,构建“党建+速调委员会”模式进行化解矛盾。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建筑工地领域信访接访程序体系,引导此类上访群众进入简易程序,接访处置过程应视上访群体及规模,缩短简化案件受理、分派、办理流程及时限,优先进行处置,避免发生群体事件。(一)探索构建“党建+速调委员会”框架。区信访局统筹,由各街道牵头实施筹建速调委员会;区住房和建设局、建筑行业工会等各事权单位相关部门人员及法律顾问作为组成成员;重点依法调解建筑工地劳资纠纷,全面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体系。(二)参照法院速裁庭收案审理程序建立速调委员会工作规程。受理涉房地产领域及政府投资项目建筑工地领域群访案件,审理由事权单位或属地街道“速调委员会”进行,时限在原则上将法定时限压缩,精简优化接访办理全程序时限。

构想二:探索建立建立涉房地产接访“链长制”,完善接访链、案件处理链全链条责任制。统一将住房建设、教育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等各部门纳入接访链条,责任倒逼保障接访链、案件处理链环环相扣。

构想三:探索完善实施精准“接访+扶贫+心理辅导”工作模式。对于物质极端贫困上访群众,积极联系区民政部门协调解决;对于精神偏执型上访群众,使用心理辅导进行积极干预疏导。

构想四:探索建立完善坪山信访接访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给社工或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工作补贴的方式,实现人才在群众和信访行政机关之间交叉流动,迅速提高其群众工作的能力,增强接访实践技能。   

筑巢引凤,助力坪山建设深圳东部消费中心城区

目前,坪山区商业建设严重不足、消费外流明显,由此产生的生活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坪山区引进高端人才、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阻力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坪山区可利用、能利用的商业载体严重缺乏。而商业载体来源途径主要指商服用地出让和城市更新两种。

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坪山区2009年成立功能区以来共出让商服用地8块,出让的土地面积为41.9万㎡,但开发的商业面积仅有14.7万㎡,占比仅35.08%,除一块商服用地建设成坪山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格兰云天大酒店外,其余配套商业均为无法统一运营的社区底商。

另一方面,城市更新产生的商业载体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周期长,且供应的商业载体往往分散在一个城市更新项目的不同期数内,虽然整体项目商业载体体量较大(有些甚至达20万方以上),但分散后一般面积不足5万㎡,无法最终开发成大型商业综合体;

二是集中商业载体产权分散由开发商、村集体股份公司、私人业主持有,利益诉求复杂,商业载体建成后无法形成能与商业运营机构单独对接的统一主体,大大增加了运营公司的行政成本和对接时间。以财富城(一期)集中商业为例,其集中商业面积仅3.67万㎡,就有4家村集体(甲片、老坑、正坑、六和)持有1.9万㎡,占比52.6%;开发商自持0.98万㎡,占比为26.7%;小业主0.64㎡,占比17.5%;坪山街道办拥有商业面积为0.12万㎡,占比3.2%。如无统一对接主体,意味着运营商需要逐一与村集体、开发商、小业主等十多位业主对接,协调沟通难度较大。

三是开发商出于利益考量,更愿意建设能分开单独出售的社区底商,而政府缺乏约束开发商建设商业载体的举措。以现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8年局部修订稿)》为例,仅规定了商业楼盘配建公共设施配置标准,其中公共设施包含管理服务(含社区菜市场)、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设施。除社区菜市场涉及到生活服务业的商业载体外,其余均未对商业载体作规定。即使根据该规定,服务1-2万人的楼盘必须配建建筑面积500-1500平方米的社区菜市场。但据不完全统计,坪山区商业楼盘配建的社区菜市场多位于商业裙楼的二楼甚至三楼,并多数无法与住户楼栋直接连通。多家运营机构与楼盘开发商对接实地调研后,运营机构明确表示该位置建设成社区肉菜市场等业态将无法盈利。

由此可见,目前坪山区商业发展几乎变成了“无米之炊”,引凤需筑巢,高质量、可利用、好利用的商业载体开发成为坪山区生活服务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商与大型商业运营机构定期对接机制

术业有专攻,地产公司熟悉住宅建筑开发与建设,但缺乏开发商业载体的经验。以财富城(一期)为例,虽有3.67万㎡集中商业,但项目设计在专业商业运营机构看来存在诸多无法弥补的“硬伤”。一是没有配备电影院线;二是集中商业外围无任何广场配套,无法利用外围广场开展各类吸引人流活动;三是首层街铺略低于路面,给首层街铺陈设等造成视觉遮挡。

建议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定期梳理坪山区各城市更新项目进展情况,重点梳理土地整备已完成即将进入规划设计阶段的项目。同时,联动区投资推广、商务等部门邀请国际、国内各大型商业运营机构,以半年或一年为一周期,开展更新项目意向地产公司与商业运营机构对接的沙龙、论坛等活动。一方面主动推介坪山未来商业载体,争取达成合作意向;另一方面请商业运营机构传递最新商业载体建设设计需求。最终形成定期对接的良性体制机制。

二、着眼坪山实际,主动出击,根据大型商业运营机构需求定制商业载体

近年来,多个商业综合体运营方(万达、印力、天虹等)、品牌商家(迪卡侬、海底捞等)有意在坪山区落户经营,但却难以找到符合其条件的商业载体。以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为例,其开店的基础条件为单层层高达9米,而一般商业项目层高为仅5.5米-6.5米。必须让开发商按照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的要求设计施工的商业载体才有可能实现后期运营。定期召开的推介沙龙和论坛,仅能介绍开发商与运营机构认识,少数或许可达成合作意向。仍需投资推广部门、商务部门主动介入,邀请世界性连锁企业、知名连锁集团等来坪山区拓展高端会员制商店、高端业态门店,并进一步将城市更新意向地产公司与商业运营机构、品牌商家的合作意向深化、落实,从而推动最终定制、设计商业载体。

三、增加政府自持商业物业比例,制定自持物业运营优惠政策

一是增加安居集团等政府自持项目商业物业配比。区人才安居集团在建设独立人才保障房项目时,根据合理的人均商业面积、未来拟入住人口规模,合理规划设计商业载体,根据未来需求,适当增加自持商业物业面积。对商业载体的位置、内部动线、层高、与住宅区域衔接等开展专业设计,避免因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后期产生诸多问题。以聚龙花园为例,坪山区聚龙花园为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在坪山建设的人才保障房市管项目,项目分2期,16栋,32个单元,共7759户,现入住约2.3万人(按每户3人估算)。商业面积仅0.47万㎡(皆为层高不足的社区底商,极不利于后期商户营运),共31个商铺,人均商业面积不足0.2平方米。由此还产生了乱摆卖多、住户投诉多等一系列问题。

二是商服用地出让增设商业载体政府自持比例,制定自持物业运营优惠政策措施。适当加快坪山区商服用地整备和出让速度,比如:规定每年商服用地出让目标、面积等具体指标,并设置相应考核标准。在制定商服用地出让规则时,附设商服用地上建设的商业载体政府自持比例不低于一定的标准线。政府自持的商业,建成后可采取政府补贴、免租或减租等方式鼓励大型商业运营机构打造环境优美、高品质、中端集聚的商业综合体或国际时尚街区。

四、打造重要节点、片区商业载体规划

一是打造坪山围商圈。未来,以地铁14号线与地跌16号线交汇处的坪山围地铁站为中心,包含益田假日世界、坪山天虹商场、创新广场、潮商广场等已建成区域,以及悦都会、心海城(二期)等未来将运营的集中商业将形成一中心多支点的商圈。该片区将成为坪山区商业最集中、业态最齐全区域。重点规划该片区,将打造成为辐射全区的高等级商业服务设施的坪山样本及标杆,以满足全区居民一站式购物、休闲、娱乐及生活服务需求以及中高端消费需求。利用地铁线路交汇等的优势,留住本地消费。

二是打造地铁14号、16号坪山段沿线站点上盖商业物业。结合轨道14、16号线站点,在碧岭、坑梓、聚龙山、田心田头等四个区域,规划以大型超市为核心、涵盖餐饮食肆和其它生活服务功能的组团级商业中心,满足区域内居民的一般生活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地铁14号线沙田站、16号线田心站等靠近惠阳区域的地铁站,通过深入研究设计地铁上盖商业物业规划,争取未来建设成方便、舒适、高效连通地铁的一站式消费的商业综合体,留住在深圳市区上班惠州居住的临深消费。

五、适当倾斜发展深惠结合区域生活性服务业

以坪山区加油站为例,坪山区现营业的加油站仅10家,主要集中在坪山大道沿线。马峦街道和石井街道尚未有一家加油站;碧岭街道也仅有一家松岭加油站。而在坪山区与龙岗区、盐田区结合区域尚未有属于坪山区的在营加油站(原坪山与龙岗结合区域有中油润科加油站,现因城市更新拆除),而深惠结合区域仅一家南山沙田加油站。导致坪山区碧岭、马峦、石井等区域加油非常不便,而在惠州惠阳区域,仅深汕公路两侧离坪山区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内就有3座加油站。导致坪山区大量汽油消费外流至龙岗、惠阳等区域。建议加快坪山区油汽用地出让速度,在坪山临深区域建设更多能纳统的加油站。  

六、探索建立更加规范的开发商建设商业载体机制

随着线上购物冲击、店铺租金高等原因,商业运营公司的利润日益微薄;但群众对消费升级需求却日益强烈,对优质高端品牌呼声日益高涨。但优质高端品牌往往在商业谈判中非常强势,引入条件也极为苛刻。坪山区目前的消费现状和人群结构难以支撑超大型商业综合体、国际大牌入驻,运营机构需结合本地消费实际在短期获益与长远获益(引入高端品牌后带来客流使得周边店铺租金增值)中不断博弈、优化调整其商业业态。但大型商业综合体往往通过引入高端优质品牌吸引客流,利用其他中低端品牌赚取租金弥补引入高端品牌造成的损失。而当其固有商业体量不足导致引入大品牌无法弥补租金损失时,就失去了引入大品牌的动力。所以如果城市更新项目分为多期,而其商业分散在不同期内,建成的商业载体对大型商业运营机构缺乏吸引力。由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部门牵头,探索建立更加规范的约束开发商建设商业载体的各种体制机制。

七、提倡“外松内紧”开放包容的商业管理模式

“外松”是指简化或开放商场外摆、举办大型活动、广告门牌等审批权限,对购物中心举办大型活动建立投诉容错机制。在鹏城八月欢乐游购期间,部分商家开放外摆后其人流量和销售额实现了同比和环比双位数以上的增长,充分调动了周边群众的购买欲。“内紧”是指严格要求购物中心加强硬件、软件管理。建议加大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力度,净化市场经营环境,提升商场及周边城市环境。

关于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议

当前的中国社会,深受科技创新影响,创新创业的基因密码不断涌现。我因工作原因接触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这一课题,个人认为坪山有丰富的自然、经济、科技等优势,应当积极自建或推动建设离岸基地,汇聚更多、更广泛的智力资源、创新资源、创新项目,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搭建高效的服务平台,推动海外科技成果在国内转移转化,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一、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载体

(一)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依托科学家在线提供实时在线服务,建立信息对接平台,通过在线咨询,一方面为国内用人方提供海外创业团队信息;另一方面对海外人才进行政策、知识产权、技术、投资对接等整体前置服务,显著提高海外人才落地创业的成功率,减少海外人才来坪山创业的顾虑。

(二)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依托域内现有的优质创业基地、创客小镇构建海外人才离岸创客基地。对于基地内注册的企业,基地将导入优质服务机构,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托管式服务;对于海外创业项目,协助其注册企业后进行正式孵化,形成灵活便利的创业模式。

(三)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产业园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现有资源,为海外人才领办或参与企业提供产业发展空间。

(四)发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战略伙伴。争取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海外专家资源,争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校友会支持,争取瀚海科技等专业机构和企业参与,争取国际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合作,积极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多种方式离岸创业或服务坪山经济社会发展。

(五)积极引进海外创业团队。围绕坪山发展战略要求,重点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成长型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积极引进一批核心成员具有较高专业造诣、资质水平、行业影响和学历层次的创业团队,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二、探索更有竞争力的离岸创新创业模式

(一)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离岸基地内实行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允许注册企业开展离岸研发、离岸服务贸易等经营业务。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规范实施“多证合一”登记制度。对离岸基地内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二)探索保税研发和跨境交易机制。优化入境研发设备及材料通关环境,为入境研发设备、研发材料开设绿色通道,提供通关便利,优先办理通关手续。对离岸科技研发活动涉及的付汇,给予“事先承诺事后并联监管”便利,对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手续进行简化等。

(三)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实行更开放、更灵活、更便捷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重点围绕生命科学、健康产业、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和支持以项目合作、技术指导、培训咨询、短期兼职、技术入股、网络远程沟通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快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人才导向和机制。

(四)促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停居留便利化。为外国人来华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审批流程,科学实施分类管理,推进信息互联共享,开通海外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申请绿色通道。公安机关出入境部门对持R字签证入境并提交《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打印件、《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等证明材料的外国人,签发居留期不超过5年、可多次往返签证的工作类居留许可。

三、完善更有吸引力的财税金融支持体系

(一)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离岸基地内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推广实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进一步简化企业税收减免流程,对符合减免税条件的执行“申报即享受”的即办事项,实行企业税收减免网上报税。对离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对金融机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对离岸企业扩大信贷投放。

(三)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作用。支持离岸基地内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支持政府性担保机构为其发债提供担保支持。加强离岸企业上市培育辅导,推进符合条件的离岸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及港交所等市场挂牌上市融资,支持离岸企业境外上市。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基金投资离岸企业项目,在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后,每年按其实现利润给予奖励的比例。

(四)设立离岸创新创业基金。用好坪山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离岸企业发展。由基金出资人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建立专业化的项目经理队伍,为离岸人才提供涵盖企业管理、技术交流、市场开拓等增值服务。

(五)建立离岸融资服务平台。支持“科学家在线”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基地融资服务平台,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提供跨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融资、投贷保联动等服务,帮助离岸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建立更有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平台

(一)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搭建一个功能强大、服务便捷(多语种支撑、多媒体交互、多网络互联)、运转高效、线上线下结合紧密的公益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中心)。平台(中心)重点建设科技项目库、境内外高层次科技专家库、企业需求库、专利技术库、视频网络平台,开展科技政策、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发布,组织创新创业项目路演活动,打通国内外科技供需信息屏障,提高科技供需对接的精准度。

(二)创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基地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企业、知识产权中介等机构对接,建立离岸创新创业交易大厅,为离岸人才打造集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融资和产业化等一体化的服务平台,破解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等问题。鼓励域内注册企业依法采取专利入股、质押、转让、许可等方式促进专利实施获得收益。

(三)搭建产品推广平台。针对高层次人才研发产品市场推广问题,建设离岸人才产品营销中心。建立展示厅、网站、实体营销渠道,通过线上推广和线下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集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品牌策划、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产品推广平台,全力促成技术交易和产品销售,帮助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不断发展壮大。

(四)建立法律顾问团队。依托第三方律师事务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打造一支擅长对外贸易、知识产权等涉外领域的律师团队,为离岸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前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解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后顾之忧。

五、聚集更有创造力的创新创业资源

(一)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结合人才强市战略措施,围绕坪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每年重点引进几十个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在离岸基地创新创业。

(二)积极开展“海外预孵化”。以省、市企业在海外建立的离岸研发中心为支撑,采取政府授牌认定并给予资助的方式,力争到2020年,在北美、欧洲、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全球主要人才聚集地建立多个离岸创新资源汇聚站点,提供政策、知识产权、技术、投资对接等集成化的前置服务,以“海外预孵化”方式,推动海外人才在海外完善创业团队或创业项目,显著提高海外人才、项目落地的成功率,最大程度减少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顾虑。

(三)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配套服务工作。优化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生活保障,提供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

(四)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支撑人才培养能力。通过人才招揽等多种方式培养创新创业支撑人才,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加强与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学会、国内著名大学的海外校友会等组织合作,鼓励高等学校优秀教师、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物等担任创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辅导和创新创业培训。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带动高职高专、技术学院等教育培训机构创办发展,培养一批具备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基本技能的本地人才。

六、发展海内外战略合作伙伴

(一)深化与海内外知名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创造条件,扩展与清华启迪之星、深圳HAX孵化器、加州圣何塞国际企业孵化器、瀚海控股等海内外科技孵化和投资机构合作网络,加强人才引进、产业项目对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创造良好的示范效应,为产业全面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二)诚邀海外英才及高科技公司加入。招揽更多国际人士和前沿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坪山。加大对海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在项目招引上形成联动,力争每年签约几个项目、争取总投资金额几亿元。为重点项目投产创造便利条件,并通过以点带线的方式鼓励相关人员在海外宣传坪山,进而形成海外人才引进的良性循环。

(三)满足战略合作伙伴合理需求。建立通畅的沟通、反馈渠道,安排专人对接服务,及时倾听海内外合作伙伴合理需求,全力为其解决困难。定期召开座谈会、咖啡会等,邀请海内外合作伙伴代表参与,加强双方的理解,构筑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宜借鉴瑞士成功创新经验打造打造坪山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

近年来,瑞士等发达国家依托高质量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强化创新政策和网络支撑、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带动国际技术成果转移,推动瑞士产业持续创新,在创新转化效率及文明发展方面获得人均诺贝尔奖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专利数量世界第一、世界最幸福的国家等多个殊荣;特别地,在国际公认最具权威评估创新能力的《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瑞士连续9年雄踞榜首,创新绩效卓著。经研究瑞士的创新生态系统,最关键的是创新生态系统能够实现在其创新政策保障下的创新主体能量、创新信息的联结传导,并能够源源不断输入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创新系统。综合分析,其构成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即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政策构建、创新网络支撑及创新人才输送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坪山学习借鉴。

一、瑞士建立创新生态系统的经验和启示

(一)构建全局化开放协同宽松的创新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以全局化思维明确科技创新主管部门角色定位。在尊重市场力量的基础上,瑞士将科技创新主管部门自身定位于创新环境的营造者,将创新的重点放在创新服务上,坚持构建以创新主体需求为导向和高度自治的创新保障体系。瑞士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科技创新委员会两个公共部门促进创新,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基础科研,科技创新委员会支持公共研发和产业界之间的知识和技术转化转移,公共部门不参与狭义层面上的创新和行业政策制定,瑞士只是从宪法、法律及制度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创新服务内容及规范创新活动。

二是构建开放协同宽松的政策体系。瑞士宪法第64条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应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瑞士建立了创新导师制度(IM),选拔具备相应学历、创业经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为创新导师,分类型分阶段为创新主体培育、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等提供全流程精准化辅导和咨询服务。此外,瑞士还制定了《研究与创新促进法》(RIPA)明确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重点放在提升竞争力、附加值等方面,并保障研究与创新的政府资金能够有效被运用,检测各研究机构的合作,于适当时机介入协调;瑞士出台了《高校促进和协调法》、《联邦理工大学法》,明确高校研究职责分工、研究成果质量标准,规范研究成果转化、转移的资金分配和使用等。          

在开放协同宽松的创新政策保障下,瑞士的创新活动吸引了占创新领域总量70%的私营资金支持,大企业不仅自身进行持续的研发创新投入,还根据新兴市场需求,反哺创业企业并积极与高校、创新型中小企业联合,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再创新”;瑞士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其人脑工程研发项目由全球87个研发团队共同完成,在创新领域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和联盟。

(二)建立精准化“双引擎”驱动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瑞士建立了从联邦层面的KTI、Innosuisse,到州一级的如 Innovaud等科技创新委员会等专门机构,针对行业巨头等大企业和众多创新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需求,提供了精准化的创新创业培训、辅导、评估。此外大企业还是创新的培育者,通过与高校、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带动国际技术成果转移,并将小企业研发创新整合入大企业价值链,加速了创新成果产业化,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的良性促进的“双引擎”驱动促使瑞士源源不断涌现出创新创业团队,不断壮大创新主体。

(三)打造系统化“创新网络”支撑的技术成果转化模式

从联邦到各州,瑞士都设立了科技创新促进机构,并建立了系统化的创新网络支撑体系,包括技术转移物理交流平台(WTT)和国家创新发展的网络(NTN)支撑,创新网络支撑体系为研发人员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使研发人员及时了解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及动态;科技创新促进机构围绕创新网络向创新各方提供发明成果的可专利性、技术转移等提供全过程辅导,并提供创新成果专利价值、商业化合作等多种综合咨询和服务,为持续、高效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了创新向有市场需求导向市场化和商业化引导,极大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四)创建优质化“三元制”输送创新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

瑞士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创新链条上重要的创新人才输入环节,建立了优质的“三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专门出台《联邦职业教育法》确保职业教育过程在职业学校、企业及培训中心三个学习地点实施,由此职业教育被称为“三元制”模式,“三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采用面向终身教育的体系,确保创新人才拥有较好的再教育和再培训条件。

一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在瑞士的“三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学校和政府形成了互相协调的三角关系,每年州政府会向各企业调研各行业的人才需求,由企业向州政府上报,然后州政府会把人才需求告知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根据学生就读和企业需求情况进行下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职业学校普遍采用半工半读的双轨制教育方式,学生培养和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时间分配,根据专业需求可采用3+2或4+1的模式,故职业学校教育时刻与行业和市场发展需求及最新趋势相接轨。此外,学徒制的特色职业教育方式有助于职校学生尽快掌握各种实用技能,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质量专业技能员工。

二是优质的再教育再培训模式。为了对标最高质量制造技术和产品创新,瑞士设置了优质的再教育体系,瑞士应用科学大学的培训中心普遍接收有继续教育需求的人员,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较好的再教育条件;此外瑞士各行业工会组织一般都会成立培训中心,依靠其汇聚的行业精英和专家对企业员工进行二次培训。瑞士的大企业普遍实行员工定期或不定期轮训制度,不断更新员工知识层次,提升技术水平,使其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和活力。

二、对比瑞士成功创新经验坪山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瑞士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发现创新生态系统是要兼顾全局化视角、层次化需求、渐进式迭代思维,以政策和服务为抓手,以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造开放协同宽松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成果、人才、资源充分交流、优化配置、融合发展,不断发挥创新各层面、各主体创新活力,激发创新主体积极联动、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形成全面创新合力,赢得全面创新红利,实现创新转化效率的最大化。

由于发展起点晚、经济基础薄弱和历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坪山区的创新生态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科技主管部门角色定位不够合理,创新政策体系过多影响企业和行业创新活动,创新主体培育服务能力不高,创新主体联动协同活力未被激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单纯依靠政策引导,固定式职业教育未能有效的向企业输送需要的创新人才等问题。故坪山应抢抓深圳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逐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主动转换科技主管部门角色定位,以优秀创新服务者为不同创新主体提供精准化的创新辅导和咨询服务,全方位推进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和活力,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坪山形成创新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协同开放创新系统。故建议:

三、坪山未来打造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构思

(一)从研发管理者向创新服务员角色转变,构建协同宽松的创新政策体系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科技创新咨询服务制度。将科技部门的角色定位从研发管理者转变为创新服务者,选拔具有较高学历水平、创新创业经验的优秀人才为创新导师(创新服务者),根据战略新兴产业分类,梳理坪山区各产业不同阶段创新的关键环节,根据不同产业阶段化创新的需求,提供分类型、精准化的创新辅导和咨询服务,并为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创新创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提供全过程跟踪服务;二是构建协同宽松的创新政策体系。不再制定影响企业或行业创新活动的政策,只出台能够保障创新服务内容及规范创新活动的政策。例如,明确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重点,保障研究与创新的政府资金能够有效被运用,明确高校研究成果质量标准,规范研究成果转化、转移的资金分配和使用等。

(二)从政府引导向创新主体培育服务转变,建立“大企业+创新单元”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一是建立创新主体培育服务制度。不再依靠政府引导促进企业创新,而是主动寻找创新主体并为其提供培育服务。梳理坪山区创新型企业基本情况、创新需求及创新难点等信息,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和发展阶段,通过定期提供培训、辅导、无息甚至低息贷款等措施,提供促进其创新的辅导、咨询服务;二是建立的“大企业+创新单元”培育体系。为坪山区龙头企业建立“大企业+创新单元”培育常态化服务,定期调研龙头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协助其与高校、中小企业(即创新单元)建立创新合作,辅导其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高校创新成果优势及中小企业快速灵动生产管理优势,激发进“大企业+创新单元”联动创新活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创新转化效率。

(三)从政策扶持向营造成果转化支撑体系转变,打造系统化的成果转化支撑模式

一是建立技术成果转化网络支撑平台。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基础建设坪山区技术成果转化网络支撑平台,梳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各方的数据信息需求、沟通需求、服务需求等,建设包含技术成果转移和转化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等在内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高效信息沟通、交流合作平台。二是围绕技术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首先,提供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服务。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各方提供需求对接、合作洽谈等方面的辅导和咨询,并就技术转移涉及商业、科学、法律、信息交流等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次,提供成果评估及商业化协议审核辅导服务。选拔有技术成果转化转移的优秀人才,为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成果专利性、商业潜力等评估服务,并为成果转移转化的商业合同提供专业审核和辅导服务。通过上述不同的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各方的专业水平,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和产业化,推动各方主体获益,充分激发和释放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各方的创新热情和潜能。

(四)从固定式职业教育向定制化的职业教育转变,创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人才教育模式

一是建立定制化职业教育制度。改变目前固定式的职业教育模式,出台职业教育相关制度,以培养和输送优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行业和职位等级的要求,定制合适的职业教育知识课程、实习课程和考核标准,确保职业学校教育时刻与行业和市场发展需求及最新趋势相接轨,保障定制化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二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终身职业教育模式。对标国际最高质量制造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较好的再教育和终身教育条件。每年向各企业调研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培训需求,然后把人才和培训需求告知坪山区应用技术大学或行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充分运用坪山区应用技术大学和行业协会汇聚的行业精英和专家资源,根据企业人才和培训需求情况选择合适的行业精英和专家安排下一学期的人才教育和培训教学计划。鼓励企业普遍实行员工定期或不定期轮训制度,不断更新员工知识层次,提升技术水平,保持创新人才获得持续、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和活力。

关于重塑马峦山旅游资源助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马峦山郊野公园(坪山境内)占地面积21.73平方公里,是深圳首个政府批复建设的郊野公园,兼具山海、溪湖、古村、田园等特色,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历史等各类旅游资源。目前,马峦山已开发景点仅有碧岭片区瀑布群、马峦片区瀑布群及梅亭等,景点数量少、内容单一,同时难以满足市民群众生态休闲、健身旅游等多元化需求。主要问题如下:

一、人文历史资源未有效保护利用。

马峦山古村落群分属马峦社区(原马峦村)六个村民小组,共计11条小村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围屋、排屋、宗祠、碉楼等古迹遍布其中,承载着较为丰富的人文资源。1900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三洲田起义”首先在马峦山打响,罗氏大屋是此次起义的发起地,也是近代民主革命的见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2001年,为了建设马峦山郊野公园,马峦社区范围征为国有土地,由于马峦新村建设等问题,征地范围内村民房屋仍归原村民占有和使用。目前,马峦山古村落群建筑大部分闲置为主,其余主要用途一方面是马峦山郊野公园的兴建带动了大批农家乐在古村落群兴起,另一方面则是原村民节假日休闲上山。因此,马峦山上古村落在保护和利用方面面临着较大压力。一是保护方面:由于原村民迁至山下居住,古村落群无人看管,受风雨等自然腐蚀,破败严重;亦存在拆除新建、违建等行为,对古村落群的布局和有价值的建筑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二是利用方面:古村落群空置率较高、农家乐盛行,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工破坏。利用不当对古村保护不利;三是环境方面:农家乐排放的污水和倾倒固体废弃物对村落群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二、多头管理、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马峦山存在多头管理、职权不清问题,管理主体马峦山郊野公园、三洲田森林公园(市管)、辖区街道办以及区水务、环保、城管、交通、土监等部门。而坪山区重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强华学校、庚子首义旧址、马峦梅园均位于三洲田森林公园。因此,现有管理部门多而杂,管理权限划分不明,造成多头管理的现象不断出现,对古村落群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三、郊野路径单一,特色游径不足。

马峦山郊野公园内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多样的生境里寄居着3000多个物种,是深圳生命最繁盛的一座山岭。而马峦山现有路径较少,且没有与沿线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体验感较单一。为重塑马峦山旅游资源,选址合适的区域打造具有马峦山本土特色的游玩景点,分散人流,降低隐患,并吸引更多的群众。

建议如下:

一、推进整合马峦山旅游资源,助力全域旅游发展。结合坪山区正在推动《坪山区全域旅游发展策略及近期实施计划》,建议由区委宣传部(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统筹推进整合马峦山旅游资源,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二、借鉴香港经验,规划马峦山特色旅游路径。香港特色游径规划分类非常详细,根据不同类型的郊游需求,设有各种不同类型、长度、难度的郊游路径。建议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在总体规划设计上根据不同条件,基于不同使用需求,规划不同类型特色游径,同时将所有特色游径组织串联成一个游憩路线系统,成为吸引人们前来徒步远足的基础。沿线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在增强地方感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深层次和多样性的体验。

三、解决居民安置问题,推动古村落保护。由马峦街道办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研究,倒排工期,加快推进“马峦新村”建设,解决征地居民安置问题,尽快清退山上农家乐及原住民,减少人为对古村落的环境保护造成的破坏。清退之后,由文体旅游部门牵头,实行严格保护,定期开展巡查、维护及环境保洁工作,并制定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

四、实现马峦山脉坪山境内统一归区里管理。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马峦山郊野公园管理中心配合,协调深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关于三洲田森林公园坪山区范围管理事权,实现马峦山脉坪山境内统一归区里管理。

建议以坪山线上线下医疗服务融合为群众打造一站式医疗和保健服务

疫情以来,互联网作为赋能工具,线上医疗在保障疫情信息的公开透明、传递防疫抗疫医疗知识与保障民生、协调与配置医疗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疫情时期,随着人民群众对于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就医理念和就医模式发生转变,建议坪山医疗资源线上线下融合为群众打造一站式医疗和保健服务,利用线上医疗资源优势弥补线下医疗短板,使辖区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辖区线下医疗资源短板

一是辖区医院少,缺乏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全区共有3家公立医院、辖区6个街道共分布37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85家药店,相较于深圳市其他区医疗机构较少,医疗覆盖密度低,全区仅1家三级甲等医院(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坪山区中医院))。

二是高端医学人才紧缺。一方面辖区医疗学科力量尚未得到整合,分散了人才、资金和设备,医疗科研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拔尖人才发展空间得不到满足,学科带头人及重点专业的业务骨干人才严重不足,致使整体专科特色不明显,专业拓展比较困难。

三是辖区医院特色学科建设滞后。各综合医院学科建设功能重复,无明显的差异和专业特色,面对一些专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缺乏权威性,重、大病患者大多选择转外就医,既浪费了医保资金,也加重了患者负担。

四是基层社康中心医疗资源缺乏。随着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推进,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服务能力薄弱、水平低下、医疗设备普遍短缺老化,基本医疗服务利用率明显下降。

五是辖区医疗服务难以满足群众需求。随着辖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不仅希望看得好病,更希望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而当前传统与单一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群众对产品的疗效和体验、医疗服务的质量,以及产品+服务一体化的健康管理,都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和标准。

二、线上医疗的独特优势

对医院来说:线上医疗能够的将分级诊疗落地,一方面分担了大量慢病及复诊患者就诊需求,使得高等级医院,可将资源更好的分配到危重症患者处,提升运营效率,缓解接诊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基层医院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可通过远程门诊/会诊的方式与其他医院专家进行共同诊疗,提高了服务质量的同时,基层医生可以在实际病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与提升

对患者来说:线上医疗可以提供更多的诊疗选项,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更合适的选择。首先可以节省时间、路程成本。解决排队挂号难的问题,尤其是复诊及患期续药的患者,可选择进行在线诊疗,就近拿药。其次获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线上问诊能够增加患者直接接触高等级医院专家看诊的机会,提高诊断准确性及获得更有效治疗方案。再患者私密性得到保障,对于部分疾病,线上问诊可以很好的满足患者对私密性的需求

三、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为群众打造一站式医疗和保健服务方法路径

一是搭建坪山区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平台。整合辖区线下医疗服务资源,建立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的网络平台,实现在线咨询、在线复诊、在线续方、在线开具检验检查单、电子处方流转、线上药房等功能并具备向患者提供药品配送、健康管理、增值医疗服务等一系列服务能力,为患者的就医提供便捷优质的帮助。

二是打造辖区名医团队。一方面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全市乃至全国名医加入区医疗服务平台,除了工资、奖金和提成薪酬制度外,还应该包括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激励。另一方面打造医术传承平台,加强精神鼓励方面进行激励,使医生产生归宿感,最大限度地贡献其力量或发挥潜能。再打造好自身品牌,只有中医馆品牌打造起来,才会吸引名医。即便名医走了,还会有新的名医慕名而来,才不至于受限于人才困境。

三是推动线上线下医疗同质化管理。保障辖区群众在互联网上享受服务的时候,在医疗上也要有获得感。开展线上线下同质化管理,提高线上医生的出诊门槛,强化线上服务监管,保障线上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通过综合线上和线下的配套服务,探索多种服务模式,优化线上的诊疗流程,提高线下的服务能力。

四是推动线上医疗纳入医保。2020年11月2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具体内容,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机构可申请签订医保定点协议,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医保支付政策。坪山应该抓住机遇,先行享受政策红利,推动辖区群众在区医疗服务平台线上诊疗服服务纳入医保支付。

建议学习上海市特殊人才引进政策解决产业高水平紧缺人才引进问题

《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自2016年8月8日发布以来,截至2019年,我市累计引进人才约102万人在我市各行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坪山区累计引进超过1.6万人。近期基层反映,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引进高技能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等产业紧缺的特殊人才方面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人才引进政策未惠及特殊人才,易出现人才流失情况。特殊人才因存在超龄、低学历、无职称或技能鉴定证书等情况,不符合人才引进相关规定,未能落户深圳,影响购房、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社保等工作生活方面,动摇其扎根深圳的归属感,造成人才流失。

二是特殊人才作用不可替代,人才流失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特殊人才大多在企业中担任高层管理或技术职务,在行业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旦流失将不利于深圳市先行示范作用的发挥和湾区人才集聚影响力及竞争力。有企业反映:部分特殊人才因未能落户,携技术研发团队或项目跳槽到内地;有教授职称的初创企业家因超龄未能落户,被其他地区以“送户口”等人才政策挖走。

三是政府部门在解决特殊人才引进问题受到现有法规限制。特殊人才引进问题仍受限于人才引进相关规定,引才留才工作难以进行;虽有“一事一议”兜底条款,但由区、市职能部门逐级审核并报市政府常务会审批,耗时较长,不利于在激烈的引才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上海市近年实施的特殊人才“柔性引才”举措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为此,建议借助区人大和政协议政的力量,积极向市人大和政协反映产业引进紧缺人才所面临的问题,力谏学习上海市经验,以他山之石解人才所困:

(一)科学建立特殊人才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特殊人才价值。对于产业引进的紧缺急需、确有特殊才能的特殊人才,建议市级相关部门从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决定性作用转变,打破“唯称号、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及年龄限制的“天花板”,特别是对在新领域、新阶层的非高层次高学历和非紧缺职业目录之内的“双非人才”要综合考量其社会经济效益和产业影响力。

(二)规范建立特殊人才评议制度,激发区域产业引才动力。加大人才引进“放管服”“强区放权”力度,力谏市级相关部门制定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引进特殊人才,可向区级行业主管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申请,经专家评审后,由区人才工作部门定期组织召开人才工作会议集体商议评定,通过评定的特殊人才将获调令和指标落户深圳,评定结果报市人力资源部门备案以作依据。

(三)引进一批具有新业态代表性的人才,形成尊崇各类人才的良好风尚。今年,以李佳琦为代表的头部网络直播销售员,通过特殊人才政策入户上海,释放人才工作改革创新、促进新经济发展等多重效益。建议市级相关部门在完善引才制度的基础上,在创新创业、技术技能等领域引进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充分释放由“双区驱动”引领的人才典型示范效应。

关于推进坪山区保障性住房智慧升级的建议

2017年,住房保障工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被写入了十九大报告中,也宣告着公租房的规划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2019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公租房的意见》(建保〔2019〕55号)提出,要加强公租房建设运营管理;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8号)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作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监管创新,努力做到监管效能最大化,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坪山区以“龙聚坪山”为目标导向,通过多种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大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的房源筹集及配租力度。根据区住房保障中心有关数据,截至2019年底,坪山区在管已配租的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共14个项目、14484套房源。保障性住房已经成了坪山区引进人才和产业的金字招牌。但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后,因使用管理不善,存在较多的违规使用行为,且运营管理存在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智慧化体验差,没有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带来的刷脸、刷指纹等便利性体验;存在转租转赠现象,实际入住人为非名义申请人;入住人员及其有关信息无法动态监控,无法确保实名入住;部分房源配租后长期无人居住,造成资源浪费;如挨家挨户核实房屋实际使用情况,工作量巨大;如遇租户调整,需换锁或换卡,造成巨大浪费;有关通知公告按户送达配租人员,效率低;无法进行有效的租期管理,普遍存在房租催缴难、租房退出难等问题,后期管理难度普遍较大。

针对以上难题,建议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坪山区保障性住房等的运营服务进行革新升级,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公共住房运营管理理念有机结合,构建智能化的IT基础架构,通过数据互联互通、交换共享及协同的关联应用,为公共住房应用服务提供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及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创新应用模式。

总体而言,建议由区住房保障中心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智慧运营服务升级建设规划工作,由坪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指导区保障性住房智慧运营服务升级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及“突出重点、急用先行”的原则,以“立足住房保障、面向政府部门、服务社会大众”为核心思路,紧紧围绕“建设档案、审核分配、运营监管、公共服务、封闭流转、巡查执法、征信管理”的业务主线,结合信息化深化设计的方法,运用创新的技术手段,有效开展项目建设,对业务调整灵活应对、办理智能便捷、资源充分利用、架构先进合理、数据共享互通、基础设施稳定可靠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坪山区保障性住房智慧升级的建设内容包括为保障房更换智能门锁,在小区建设智能门禁,以及在住建局建设保障住房统一监管平台三个部分。

具体而言,坪山区保障性住房智慧运营服务升级的建设思路为:

(一)对新建保障性住房小区,在规划设计阶段,将智能门锁、智能门禁及智慧社区节点作为配套纳入到规划设计内容当中,并将有关费用成本纳入到保障性住房的成本预算当中,并由区住房保障中心负责实施和监管,确保上述规划设计内容与其他建设内容同步建设、整体交付。

(二)对已建保障性住房小区,由区住房保障中心协调小区物业管理处,共同建设智能门禁及智慧社区节点,智能门锁则由承租人自行选择是否更换,更换智能门锁的费用由区政数局、区住房保障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费用中统筹解决。

(三)依托政务云,部署建设保障住房监管平台对保障性住房进行监管,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认证、隐私保护服务等特点,对用户的门锁指纹、口令、开锁记录等用密码算法进行云端存储和加密保护,并提供刷身份证、指纹认证等更适合保障性住房的开锁方式,以及远程查看门锁开锁记录和远程控制等功能。

(四)建设保障性住房智慧管理应用功能,利用智能门锁提升保障性住房租住的便捷性,在提供远程开锁、无钥匙进门、访客管理等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搭载智慧社区相关便民服务功能,提升运营服务管理水平。

综上,通过实施坪山区保障性住房智慧升级项目,推动智能门锁、智能监控以及保障住房监管平台在保障房领域的推广应用,一方面实现住户不带钥匙出门,体验智能门锁、智能门禁等物联网系统带来的便利性,为租户打造更便捷、更稳定、更智能化、更平安的居住环境,有效优化完善租户的实际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可对保障性住房进行信息化管理,动态确认住房与住户的关系,防止非住户入住保障房导致管理混乱的问题,切实加强保障性住房住户管理,减轻管理人员工作负担,提升管理效率。

编辑:杨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