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坪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创新坪山改革“金点子”“金方案”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公示:银方案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1-05 17:29 坪山新闻网

宜借鉴瑞士成功创新经验打造打造坪山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

近年来,瑞士等发达国家依托高质量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强化创新政策和网络支撑、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带动国际技术成果转移,推动瑞士产业持续创新,在创新转化效率及文明发展方面获得人均诺贝尔奖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专利数量世界第一、世界最幸福的国家等多个殊荣;特别地,在国际公认最具权威评估创新能力的《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瑞士连续9年雄踞榜首,创新绩效卓著。经研究瑞士的创新生态系统,最关键的是创新生态系统能够实现在其创新政策保障下的创新主体能量、创新信息的联结传导,并能够源源不断输入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创新系统。综合分析,其构成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即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政策构建、创新网络支撑及创新人才输送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坪山学习借鉴。

一、瑞士建立创新生态系统的经验和启示

(一)构建全局化开放协同宽松的创新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以全局化思维明确科技创新主管部门角色定位。在尊重市场力量的基础上,瑞士将科技创新主管部门自身定位于创新环境的营造者,将创新的重点放在创新服务上,坚持构建以创新主体需求为导向和高度自治的创新保障体系。瑞士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科技创新委员会两个公共部门促进创新,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基础科研,科技创新委员会支持公共研发和产业界之间的知识和技术转化转移,公共部门不参与狭义层面上的创新和行业政策制定,瑞士只是从宪法、法律及制度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创新服务内容及规范创新活动。

二是构建开放协同宽松的政策体系。瑞士宪法第64条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应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瑞士建立了创新导师制度(IM),选拔具备相应学历、创业经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为创新导师,分类型分阶段为创新主体培育、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等提供全流程精准化辅导和咨询服务。此外,瑞士还制定了《研究与创新促进法》(RIPA)明确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重点放在提升竞争力、附加值等方面,并保障研究与创新的政府资金能够有效被运用,检测各研究机构的合作,于适当时机介入协调;瑞士出台了《高校促进和协调法》、《联邦理工大学法》,明确高校研究职责分工、研究成果质量标准,规范研究成果转化、转移的资金分配和使用等。          

在开放协同宽松的创新政策保障下,瑞士的创新活动吸引了占创新领域总量70%的私营资金支持,大企业不仅自身进行持续的研发创新投入,还根据新兴市场需求,反哺创业企业并积极与高校、创新型中小企业联合,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再创新”;瑞士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其人脑工程研发项目由全球87个研发团队共同完成,在创新领域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和联盟。

(二)建立精准化“双引擎”驱动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瑞士建立了从联邦层面的KTI、Innosuisse,到州一级的如 Innovaud等科技创新委员会等专门机构,针对行业巨头等大企业和众多创新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需求,提供了精准化的创新创业培训、辅导、评估。此外大企业还是创新的培育者,通过与高校、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带动国际技术成果转移,并将小企业研发创新整合入大企业价值链,加速了创新成果产业化,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的良性促进的“双引擎”驱动促使瑞士源源不断涌现出创新创业团队,不断壮大创新主体。

(三)打造系统化“创新网络”支撑的技术成果转化模式

从联邦到各州,瑞士都设立了科技创新促进机构,并建立了系统化的创新网络支撑体系,包括技术转移物理交流平台(WTT)和国家创新发展的网络(NTN)支撑,创新网络支撑体系为研发人员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使研发人员及时了解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及动态;科技创新促进机构围绕创新网络向创新各方提供发明成果的可专利性、技术转移等提供全过程辅导,并提供创新成果专利价值、商业化合作等多种综合咨询和服务,为持续、高效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了创新向有市场需求导向市场化和商业化引导,极大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四)创建优质化“三元制”输送创新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

瑞士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创新链条上重要的创新人才输入环节,建立了优质的“三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专门出台《联邦职业教育法》确保职业教育过程在职业学校、企业及培训中心三个学习地点实施,由此职业教育被称为“三元制”模式,“三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采用面向终身教育的体系,确保创新人才拥有较好的再教育和再培训条件。

一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在瑞士的“三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学校和政府形成了互相协调的三角关系,每年州政府会向各企业调研各行业的人才需求,由企业向州政府上报,然后州政府会把人才需求告知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根据学生就读和企业需求情况进行下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职业学校普遍采用半工半读的双轨制教育方式,学生培养和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时间分配,根据专业需求可采用3+2或4+1的模式,故职业学校教育时刻与行业和市场发展需求及最新趋势相接轨。此外,学徒制的特色职业教育方式有助于职校学生尽快掌握各种实用技能,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质量专业技能员工。

二是优质的再教育再培训模式。为了对标最高质量制造技术和产品创新,瑞士设置了优质的再教育体系,瑞士应用科学大学的培训中心普遍接收有继续教育需求的人员,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较好的再教育条件;此外瑞士各行业工会组织一般都会成立培训中心,依靠其汇聚的行业精英和专家对企业员工进行二次培训。瑞士的大企业普遍实行员工定期或不定期轮训制度,不断更新员工知识层次,提升技术水平,使其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和活力。

二、对比瑞士成功创新经验坪山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瑞士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发现创新生态系统是要兼顾全局化视角、层次化需求、渐进式迭代思维,以政策和服务为抓手,以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造开放协同宽松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成果、人才、资源充分交流、优化配置、融合发展,不断发挥创新各层面、各主体创新活力,激发创新主体积极联动、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形成全面创新合力,赢得全面创新红利,实现创新转化效率的最大化。

由于发展起点晚、经济基础薄弱和历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坪山区的创新生态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科技主管部门角色定位不够合理,创新政策体系过多影响企业和行业创新活动,创新主体培育服务能力不高,创新主体联动协同活力未被激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单纯依靠政策引导,固定式职业教育未能有效的向企业输送需要的创新人才等问题。故坪山应抢抓深圳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逐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主动转换科技主管部门角色定位,以优秀创新服务者为不同创新主体提供精准化的创新辅导和咨询服务,全方位推进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和活力,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坪山形成创新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协同开放创新系统。故建议:

三、坪山未来打造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构思

(一)从研发管理者向创新服务员角色转变,构建协同宽松的创新政策体系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科技创新咨询服务制度。将科技部门的角色定位从研发管理者转变为创新服务者,选拔具有较高学历水平、创新创业经验的优秀人才为创新导师(创新服务者),根据战略新兴产业分类,梳理坪山区各产业不同阶段创新的关键环节,根据不同产业阶段化创新的需求,提供分类型、精准化的创新辅导和咨询服务,并为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创新创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提供全过程跟踪服务;二是构建协同宽松的创新政策体系。不再制定影响企业或行业创新活动的政策,只出台能够保障创新服务内容及规范创新活动的政策。例如,明确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重点,保障研究与创新的政府资金能够有效被运用,明确高校研究成果质量标准,规范研究成果转化、转移的资金分配和使用等。

(二)从政府引导向创新主体培育服务转变,建立“大企业+创新单元”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一是建立创新主体培育服务制度。不再依靠政府引导促进企业创新,而是主动寻找创新主体并为其提供培育服务。梳理坪山区创新型企业基本情况、创新需求及创新难点等信息,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和发展阶段,通过定期提供培训、辅导、无息甚至低息贷款等措施,提供促进其创新的辅导、咨询服务;二是建立的“大企业+创新单元”培育体系。为坪山区龙头企业建立“大企业+创新单元”培育常态化服务,定期调研龙头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协助其与高校、中小企业(即创新单元)建立创新合作,辅导其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高校创新成果优势及中小企业快速灵动生产管理优势,激发进“大企业+创新单元”联动创新活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创新转化效率。

(三)从政策扶持向营造成果转化支撑体系转变,打造系统化的成果转化支撑模式

一是建立技术成果转化网络支撑平台。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基础建设坪山区技术成果转化网络支撑平台,梳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各方的数据信息需求、沟通需求、服务需求等,建设包含技术成果转移和转化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等在内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高效信息沟通、交流合作平台。二是围绕技术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首先,提供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服务。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各方提供需求对接、合作洽谈等方面的辅导和咨询,并就技术转移涉及商业、科学、法律、信息交流等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次,提供成果评估及商业化协议审核辅导服务。选拔有技术成果转化转移的优秀人才,为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成果专利性、商业潜力等评估服务,并为成果转移转化的商业合同提供专业审核和辅导服务。通过上述不同的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各方的专业水平,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和产业化,推动各方主体获益,充分激发和释放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各方的创新热情和潜能。

(四)从固定式职业教育向定制化的职业教育转变,创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人才教育模式

一是建立定制化职业教育制度。改变目前固定式的职业教育模式,出台职业教育相关制度,以培养和输送优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行业和职位等级的要求,定制合适的职业教育知识课程、实习课程和考核标准,确保职业学校教育时刻与行业和市场发展需求及最新趋势相接轨,保障定制化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二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终身职业教育模式。对标国际最高质量制造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较好的再教育和终身教育条件。每年向各企业调研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培训需求,然后把人才和培训需求告知坪山区应用技术大学或行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充分运用坪山区应用技术大学和行业协会汇聚的行业精英和专家资源,根据企业人才和培训需求情况选择合适的行业精英和专家安排下一学期的人才教育和培训教学计划。鼓励企业普遍实行员工定期或不定期轮训制度,不断更新员工知识层次,提升技术水平,保持创新人才获得持续、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和活力。

编辑:杨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