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综合体推动坪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为全面深入贯彻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精神,奋力践行习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指示,按照坪山区委“推动东部中心建设全面提质提速”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议打造坪山区市域社会治理综合体,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探索具有深圳特点、坪山特色、时代特征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努力把坪山建设成为全市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区之一,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必要性
打造社会治理领域的协同创新支持平台,推动基地建设,符合坪山区发展定位与经济社会转型要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协调推进社会治理,打造深圳东部中心的需要。在新常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用创新的方法与手段来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社会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建设基地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观测及研判社会发展趋势,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实施的需要。社会发展是分层次的、有规律可循的。预判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当下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的预防作出适切的回应,需要长周期、大样本、多角度的研究。对社会发展趋势保持敏感,使政府的重大决策来源于客观数据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基地是研判社会发展趋势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最佳窗口。
(三)简政放权和职能转移,跨部门跨界别整合资源的需要。目前社会创新资源众多,从主体上讲,包括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社会组织的资源;从内容上看,包括空间场地资源、资金资源、媒体资源、渠道资源等等。积极调动政府简政放权购买服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资源,积极参与社会共建、社会共治,需要一个枢纽平台来提供管理、集散、支持的服务,从而解决各社会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重复投放等问题,进而加速社会资源有效流通,让跨部门跨界别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成为可能。
(四)培育和监管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需要。一方面,坪山社会组织力量薄弱,后续发展乏力,建立培育扶持本土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平台,培育新的社会治理领域专业社会组织,激活现有社会组织,改善社会组织的生态环境,快速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在去中心化的现阶段,如何监管数量众多的社会组织,确保其不被破坏势力所利用,使其正向作用于社会治理,是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监管是服务,在服务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这也需要基地来聚拢辖区内的社会组织。
(五)夯实群众基础,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需要。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不断觉醒,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政治事务和自治权利,特别是在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基层社会自治的背景下,调动群众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是一个重要课题。社会治理“新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为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参考,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综合体,可以很好的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制定规则、提供支持。
二、基本目标
遵循节约资源、高效高能的原则,围绕基层治理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重点建成1个设计科学、功能完善的区级示范性基地;分拆基层治理的重点内容,统筹资源并结合实际基本建成6个特别突出街道级功能性基地,初步构建坪山区“1+6”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格局。
三、功能定位
按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良好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要将基地定位为坪山区社会治理枢纽型、专业化、综合性的服务平台。一方面,基地要营造坪山良性的基层治理创新氛围,从政策、人才、资金、项目工具及基础支撑等多维度提供支持;要构建街道和社区层面区域性治理格局,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围绕辖区特点进行治理模式探索;要培育扶持行业内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行业引领作用,联系并推动各行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行业自治和基层治理。另一方面,基地要实现社会治理研判中心、社会治理创新空间、治理经验交流平台、社会资源集散枢纽、社会力量培育阵地等五项功能。基层治理研判中心:主要是针对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判断,为党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建议;针对社会治理各主体、各要素共建共治进行机制建立和标准制定。基层治理创新空间:主要是组织开展基层治理优秀项目遴选大赛,调动区内外团体针对坪山社会治理开发解决方案,扶持优秀基层治理项目落地实施。治理经验交流平台:主要是展示坪山基层治理经验成果,吸引区内外人群参观体验;组织开展基层治理先进经验、先进案例、优秀项目分享交流活动,引入基层治理先进理念和成功项目进行本土化开发实施。社会资源集散枢纽:主要是活动、政策、项目等资讯共享,活动场地共享,项目库、专家库、社会组织库等信息共享。社会力量培育阵地:主要是面向基层治理相关政府系统的工作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社会治理创新基地的从业人员、志愿者骨干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培训,使之成为坪山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四、主要内容
(一)加强党建引领,强化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党建统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快构建党建统领、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市域社会治理综合体,开展权责事项、系统平台、服务场所的有效整合,组织开展“防控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排除公共安全隐患”三大工作任务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对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集约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
(二)整合系统平台,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功能。大力整合省综治信息系统、市网格管理系统、区智慧管理指挥平台民生诉求分拨系统,提升中心对辖区实有人口、实有法人、实有房屋、特殊人群等基础性数据和社会治理动态事件的掌控、处置能力;并依托综治视联网、政法网建设,强化与各部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指挥调度、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服务管理等。推进“雪亮工程”建设,通过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本地区社会面治安状况的实时监控。深化“信用+执法监管”改革,推进区块数据中心、区公共信用平台与执法监督平台建设,并探索与区智慧管理指挥平台整合的党建、综治、社保、国土、食药等部门的信息,进行统一收集、管理、应用,推动社会治理大数据建设,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三)联动各方力量,搭建民生诉求服务中心。以区综治中心为服务阵地,加挂民生诉求服务中心牌子,依托区智慧管理指挥平台民生诉求系统,打造一个“综合性、窗口化、一站式”的1+8+N模式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即设立1个开放受理窗口、8个功能区(信访接待、人民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司法调解、公共法律援助、警务服务、心理关爱、信用咨询等)、N个功能室,实行一个窗口对外集中办公、一站式管理、一条龙处理。明确梳理投诉建议、纠纷化解、法律援助、心理服务及帮扶救助等五类专项服务清单,建立源头防范机制、主动发现机制、就地受理机制、“分级”解决机制、部门联动机制、通报督查机制等。按照“统一管理、集中梳理、归口化解、依法办理、限期处理”的原则,视民生诉求的难易程度分流或直接组织调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力量调处重大民生诉求,形成分工负责与联合调处相结合、属地管理和集中调处相结合的“大调解”格局。
(四)规范业务流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功能。发挥综治中心在不同纠纷化解主体间纠纷流转、统筹协调、考核督办的枢纽作用,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对接机制,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依托省综治信息系统,实现问题隐患等事件信息“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分拨、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形成闭环式智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综治中心信息系统大集成优势,定期分析研判,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各类苗头性、群体性、涉稳性等突出问题,增强社会治理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五)引导多元参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心功能。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心,发挥其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平台对接、服务管理的作用,大力培育发展能够承接政府部门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和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扩大公共服务、协助政府管理、收集民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具有法律、心理、医学、经济等各类专长并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搭建公益服务平台,特别在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居民矛盾纠纷化解、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强引导,采取线上线下公益讲座、个别咨询等方式,服务辖区居民和企业。充分发挥社区“五老”人员、法律专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熟悉基层、调解经验丰富等优势,支持其建立专门社会调解工作室,强化基层社会自治。
(六)强化源头治理,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功能。发挥地缘优势,建设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发挥综治中心的平台作用,网格化管理的底座作用,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渗入基层。发挥区社会心理关爱服务中心统筹指导协调作用,联合卫健、民政、公安等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延伸配套法律援助、救助帮扶等服务。同时开展预防性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性工作,推进社会心理服务源头治理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建设“诚信坪山”,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功能。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功能,以构建“信用+执法平台”系统为主线,推进信用体系制度和平台建设,实施强化标准建设、细化数据归集、优化业务流程、深化应用挖掘、实化信用奖惩等举措。加快重点领域的联合奖惩备忘录制定进程,完善全区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事项清单,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积极探索“文明诚信分”试点应用工作,试点策划“信用+”示范街区、促进公共信用信息的服务功能在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生活应用场景得以实现和提升,大力营造崇尚诚信的法治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生态。
(八)完善网格管理,推动综治中心与网格队伍融合发展。明确区委政法委为网格管理业务指导部门,协调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完善网格事项清单,确保“防控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排除公共安全隐患”三大任务等相关事项规范入格。探索综治网格及综治网格员工作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跨社区、不分拆基础网格原则下,将社区进一步细分为若干综治网格;全面梳理社区专职网格员与社区安全员的工作任务,探索社区安全员转化为综治网格员,作为综治网格专业力量,加强对排查发现治安案事件、矛盾纠纷、社情民意等信息采集。
五、预期成果
1.政策建议产出:围绕国家、省、市基层治理政策指导,及时学习研究,为坪山区基层治理提出中长期方案建议,为坪山区基层治理基层治理重点工作提出方案建议。
2.治理研究产出:结合坪山区基层治理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解决方案建议,为年度基层治理重点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协助政府部门建立基层治理顾问库,定期开展研究交流活动,探索形成基层治理坪山经验。
3.智能治理产出:围绕十九大提出社会治理智能化要求,联合社科院、高校等研究机构,联合研究发布坪山区基层治理指数、基层治理蓝皮书,形成坪山基层治理数据库,探索建立基层治理智能平台。联合有关单位引进区域内外高端基层治理研究会议,或者联合组织召开相关会议,为坪山基层治理打造名片。
4.治理力量产出:结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组织开展政府干部基层治理理论专题培训,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组织开展基层治理基层工作人员及社会组织骨干人员的系列专题培训,打造基层治理骨干人才队伍;引进、培育、孵化、辅导、支持基层治理领域专业社会组织,立足基层治理细分领域培养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头雁”示范引领作用。
5.治理评估产出:协助坪山区开展街道和社区基层治理重点工作辅导评估,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全区推广,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给予辅导,积极开展基层治理第三方评估,为政府把握工作成效提供群众反馈。组织基层治理年会,策划基层治理红黑榜,亮出坪山区基层治理亮点和不足,开展优秀基层治理单位、组织、个人评选,奖优评先,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基层治理发展。
6.品牌建设产出:及时总结坪山区基层治理成功案例及典型模式,做好基层治理成果展示,一方面做好外来团队参访接待交流,另一方面要带动辖区居民了解并参与基层治理;及时撰写坪山区基层治理经验材料,经相关部门审核上报上级党政信息期刊及权威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