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综合体推动坪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为全面深入贯彻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精神,奋力践行习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指示,按照坪山区委“推动东部中心建设全面提质提速”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议打造坪山区市域社会治理综合体,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探索具有深圳特点、坪山特色、时代特征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努力把坪山建设成为全市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区之一,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必要性
打造社会治理领域的协同创新支持平台,推动基地建设,符合坪山区发展定位与经济社会转型要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协调推进社会治理,打造深圳东部中心的需要。在新常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用创新的方法与手段来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社会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建设基地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观测及研判社会发展趋势,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实施的需要。社会发展是分层次的、有规律可循的。预判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当下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的预防作出适切的回应,需要长周期、大样本、多角度的研究。对社会发展趋势保持敏感,使政府的重大决策来源于客观数据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基地是研判社会发展趋势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最佳窗口。
(三)简政放权和职能转移,跨部门跨界别整合资源的需要。目前社会创新资源众多,从主体上讲,包括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社会组织的资源;从内容上看,包括空间场地资源、资金资源、媒体资源、渠道资源等等。积极调动政府简政放权购买服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资源,积极参与社会共建、社会共治,需要一个枢纽平台来提供管理、集散、支持的服务,从而解决各社会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重复投放等问题,进而加速社会资源有效流通,让跨部门跨界别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成为可能。
(四)培育和监管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需要。一方面,坪山社会组织力量薄弱,后续发展乏力,建立培育扶持本土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平台,培育新的社会治理领域专业社会组织,激活现有社会组织,改善社会组织的生态环境,快速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在去中心化的现阶段,如何监管数量众多的社会组织,确保其不被破坏势力所利用,使其正向作用于社会治理,是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监管是服务,在服务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这也需要基地来聚拢辖区内的社会组织。
(五)夯实群众基础,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需要。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不断觉醒,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政治事务和自治权利,特别是在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基层社会自治的背景下,调动群众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是一个重要课题。社会治理“新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为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参考,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综合体,可以很好的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制定规则、提供支持。
二、基本目标
遵循节约资源、高效高能的原则,围绕基层治理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重点建成1个设计科学、功能完善的区级示范性基地;分拆基层治理的重点内容,统筹资源并结合实际基本建成6个特别突出街道级功能性基地,初步构建坪山区“1+6”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格局。
三、功能定位
按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良好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要将基地定位为坪山区社会治理枢纽型、专业化、综合性的服务平台。一方面,基地要营造坪山良性的基层治理创新氛围,从政策、人才、资金、项目工具及基础支撑等多维度提供支持;要构建街道和社区层面区域性治理格局,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围绕辖区特点进行治理模式探索;要培育扶持行业内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行业引领作用,联系并推动各行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行业自治和基层治理。另一方面,基地要实现社会治理研判中心、社会治理创新空间、治理经验交流平台、社会资源集散枢纽、社会力量培育阵地等五项功能。基层治理研判中心:主要是针对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判断,为党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建议;针对社会治理各主体、各要素共建共治进行机制建立和标准制定。基层治理创新空间:主要是组织开展基层治理优秀项目遴选大赛,调动区内外团体针对坪山社会治理开发解决方案,扶持优秀基层治理项目落地实施。治理经验交流平台:主要是展示坪山基层治理经验成果,吸引区内外人群参观体验;组织开展基层治理先进经验、先进案例、优秀项目分享交流活动,引入基层治理先进理念和成功项目进行本土化开发实施。社会资源集散枢纽:主要是活动、政策、项目等资讯共享,活动场地共享,项目库、专家库、社会组织库等信息共享。社会力量培育阵地:主要是面向基层治理相关政府系统的工作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社会治理创新基地的从业人员、志愿者骨干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培训,使之成为坪山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四、主要内容
(一)加强党建引领,强化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党建统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快构建党建统领、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市域社会治理综合体,开展权责事项、系统平台、服务场所的有效整合,组织开展“防控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排除公共安全隐患”三大工作任务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对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集约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
(二)整合系统平台,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功能。大力整合省综治信息系统、市网格管理系统、区智慧管理指挥平台民生诉求分拨系统,提升中心对辖区实有人口、实有法人、实有房屋、特殊人群等基础性数据和社会治理动态事件的掌控、处置能力;并依托综治视联网、政法网建设,强化与各部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指挥调度、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服务管理等。推进“雪亮工程”建设,通过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本地区社会面治安状况的实时监控。深化“信用+执法监管”改革,推进区块数据中心、区公共信用平台与执法监督平台建设,并探索与区智慧管理指挥平台整合的党建、综治、社保、国土、食药等部门的信息,进行统一收集、管理、应用,推动社会治理大数据建设,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三)联动各方力量,搭建民生诉求服务中心。以区综治中心为服务阵地,加挂民生诉求服务中心牌子,依托区智慧管理指挥平台民生诉求系统,打造一个“综合性、窗口化、一站式”的1+8+N模式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即设立1个开放受理窗口、8个功能区(信访接待、人民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司法调解、公共法律援助、警务服务、心理关爱、信用咨询等)、N个功能室,实行一个窗口对外集中办公、一站式管理、一条龙处理。明确梳理投诉建议、纠纷化解、法律援助、心理服务及帮扶救助等五类专项服务清单,建立源头防范机制、主动发现机制、就地受理机制、“分级”解决机制、部门联动机制、通报督查机制等。按照“统一管理、集中梳理、归口化解、依法办理、限期处理”的原则,视民生诉求的难易程度分流或直接组织调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力量调处重大民生诉求,形成分工负责与联合调处相结合、属地管理和集中调处相结合的“大调解”格局。
(四)规范业务流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功能。发挥综治中心在不同纠纷化解主体间纠纷流转、统筹协调、考核督办的枢纽作用,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对接机制,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依托省综治信息系统,实现问题隐患等事件信息“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分拨、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形成闭环式智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综治中心信息系统大集成优势,定期分析研判,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各类苗头性、群体性、涉稳性等突出问题,增强社会治理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五)引导多元参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心功能。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心,发挥其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平台对接、服务管理的作用,大力培育发展能够承接政府部门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和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扩大公共服务、协助政府管理、收集民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具有法律、心理、医学、经济等各类专长并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搭建公益服务平台,特别在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居民矛盾纠纷化解、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强引导,采取线上线下公益讲座、个别咨询等方式,服务辖区居民和企业。充分发挥社区“五老”人员、法律专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熟悉基层、调解经验丰富等优势,支持其建立专门社会调解工作室,强化基层社会自治。
(六)强化源头治理,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功能。发挥地缘优势,建设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发挥综治中心的平台作用,网格化管理的底座作用,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渗入基层。发挥区社会心理关爱服务中心统筹指导协调作用,联合卫健、民政、公安等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延伸配套法律援助、救助帮扶等服务。同时开展预防性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性工作,推进社会心理服务源头治理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建设“诚信坪山”,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功能。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功能,以构建“信用+执法平台”系统为主线,推进信用体系制度和平台建设,实施强化标准建设、细化数据归集、优化业务流程、深化应用挖掘、实化信用奖惩等举措。加快重点领域的联合奖惩备忘录制定进程,完善全区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事项清单,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积极探索“文明诚信分”试点应用工作,试点策划“信用+”示范街区、促进公共信用信息的服务功能在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生活应用场景得以实现和提升,大力营造崇尚诚信的法治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生态。
(八)完善网格管理,推动综治中心与网格队伍融合发展。明确区委政法委为网格管理业务指导部门,协调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完善网格事项清单,确保“防控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排除公共安全隐患”三大任务等相关事项规范入格。探索综治网格及综治网格员工作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跨社区、不分拆基础网格原则下,将社区进一步细分为若干综治网格;全面梳理社区专职网格员与社区安全员的工作任务,探索社区安全员转化为综治网格员,作为综治网格专业力量,加强对排查发现治安案事件、矛盾纠纷、社情民意等信息采集。
五、预期成果
1.政策建议产出:围绕国家、省、市基层治理政策指导,及时学习研究,为坪山区基层治理提出中长期方案建议,为坪山区基层治理基层治理重点工作提出方案建议。
2.治理研究产出:结合坪山区基层治理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解决方案建议,为年度基层治理重点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协助政府部门建立基层治理顾问库,定期开展研究交流活动,探索形成基层治理坪山经验。
3.智能治理产出:围绕十九大提出社会治理智能化要求,联合社科院、高校等研究机构,联合研究发布坪山区基层治理指数、基层治理蓝皮书,形成坪山基层治理数据库,探索建立基层治理智能平台。联合有关单位引进区域内外高端基层治理研究会议,或者联合组织召开相关会议,为坪山基层治理打造名片。
4.治理力量产出:结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组织开展政府干部基层治理理论专题培训,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组织开展基层治理基层工作人员及社会组织骨干人员的系列专题培训,打造基层治理骨干人才队伍;引进、培育、孵化、辅导、支持基层治理领域专业社会组织,立足基层治理细分领域培养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头雁”示范引领作用。
5.治理评估产出:协助坪山区开展街道和社区基层治理重点工作辅导评估,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全区推广,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给予辅导,积极开展基层治理第三方评估,为政府把握工作成效提供群众反馈。组织基层治理年会,策划基层治理红黑榜,亮出坪山区基层治理亮点和不足,开展优秀基层治理单位、组织、个人评选,奖优评先,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基层治理发展。
6.品牌建设产出:及时总结坪山区基层治理成功案例及典型模式,做好基层治理成果展示,一方面做好外来团队参访接待交流,另一方面要带动辖区居民了解并参与基层治理;及时撰写坪山区基层治理经验材料,经相关部门审核上报上级党政信息期刊及权威媒体平台。
实行主导产业多方共治,创新产业组织方式
一、坪山高新区产业管理模式痛点
在高新区构建产业生态圈过程中,传统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模式暴露三大痛点,如图4所示。政府掌握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却难以动态精准掌握企业需求,更难于持续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发展。企业熟悉产业实,但企业间联络分散,缺少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社会中介资源丰富,但供需对接难、交易成本高,难以有效服务产业。为打破资源供需壁垒,降低中间成本,激发企业参与公共治理热情,将政府政策单向输出转变为共同协商、共同治理,成为痛点的更优解。
二、业界共治成功案例分析
“业界共治”这个从香港、新加坡等市场经济先行地区引入中国大陆的舶来品,被浦东自贸试验区和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选择作为制度创新的探索方向,成为地方政府激活区域发展动能,协调区域发展矛盾的产业治理新方案,掀起区域治理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国内外先进地区和产业园区相继组建主导产业业界共治委员会,为加快产业健康发展“推波助澜”。
美国大波士顿地区之所以成为全世界生物医药集中度创新最领先的区域,得益于产研高效转化、行业组织促进、功能平台赋能、创新环境激活四大抓手。其中,搭建各社会主体参与的行业组织MassBio,统筹地区资源,对外为成员争取政策红利和投促机会,对内提供采购网络、教育培训等产业服务,为大波士顿地区的生物医药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MassBio作为该州生物技术企业成员的贸易联合机构,吸引了当地9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学术机构、商务配套服务机构进入,专门负责提供教育、职业培训、产业信息以及生物技术企业间贸易联系等中介服务。主要成就包括推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波士顿设立办事处、推动麻省政府采纳税收减免措施、成立共同采购平台、制定生物技术教育培训计划。MassBio在上承政府政策、下启市场资源和激励区域发展等方面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帮助和支持。一是资源共享:MassBio成员公司有权限进入共享知识库,了解最前沿技术前景;建立区内供应商网络,创造低成本合作机会。二是对接资金:导师制项目辅导帮助创业者制定、完善商业计划,并帮助联系可能的基金支持。三是参与政策制定:辅助政府制定生物医药领域的政策,并与Biotech Caucus合作,助推出台利于生物医药公司研发、发展的法律条款。四是全球宣传推介:举办行业高峰论坛、投资者交流会等投促活动;产业信息发布(新闻、政策、法律等)。五是协同分工协作:MassBio依据下辖81个子园区绩效进行评估,以帮助生物科医药企业选择最佳入驻地,统筹麻省各城镇协调发展。
2018年9月,成都高新区正式揭牌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探索构建由政府、企业界、市场、专家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更早之前,浦东新区探索陆家嘴金融城体制改革,结合金融城功能定位,构建“业界共治+法定机构”的公共治理架构,由区政府联合业界发起设立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
三、业界共治理事会运作模式
非法人组织的业界共治理事会是业界共治主体形态。理事会成员主要来自产业内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对口科研院所、专业服务业代表等,充分代表产业生态圈集体利益。
业界共治理事会颁布《理事会章程》,规定理事会的运作机制。理事会设秘书处为执行机构(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秘书处常设在陆家嘴发展局)。设立国际推广、战略规划、产业促进、营商环境、产业风险防控等专业委员会部门具体研究相关事务,非理事单位也可加入相关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具体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参与区域发展重大事项讨论与决策。开展全产业生态圈研究,广泛倾听产业声音,助推产业生态圈建设与企业发展。二是研究营商环境优化、产业品牌推广、产业协同创新、行业自律与风险防控等专项问题,并提出方案建议。三是秘书处发挥常驻优势,与政府部门密切沟通,评议产业发展工作,评价反馈政策效用,积极建言献策。
四、产业共治委员会组建方案
坪山应积极探索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搭建各社会主体参与的产业生态圈。按照“业界代表占比90%以上”的原则,围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领域,由坪山区发展和改革局、坪山区科技创新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分别牵头,区投资推广服务署、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坪山监管局等配合,引导各产业领域大中小企业、产业服务机构、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多元主体参与,分别成立非法人组织的产业共治委员会。理事会秘书处为执行机构挂靠在各牵头局办。理事会下设国际推广、战略规划、产业促进、营商环境、产业风险防控等专业委员会部门具体研究相关事务。共治委员会将主导和参与开展产业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论证评估、生态营造、品牌推广等产业治理工作;同时对共治委员会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助其为企业提供资源导入、资本链接等专业服务,打造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产业服务组织。例如,在行业治理方面,理事会将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区域内孵化载体管理,组织专家评委参与孵化载体的认定、考核、绩效评价,对重大孵化器招商引资项目出具专业评价意见;搭建数据管理平台与行业沟通平台,推动行业资源共享、各类孵化载体合作共赢,助推孵化载体转型升级为新经济企业;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和企业领袖,交流最新行业动态,对当前须解决的各类疑难问题进行研讨,开展行业培训,提升坪山高新区孵化载体行业整体从业水平。
五、业界共治战略意义
产业共治委员会作为产业服务组织,其特点体现在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专业化:以对产业的专业理解,主动向政府要政策。由产业被动等政策,出台前临时性、突发性征集意见,转变为业界共治专业委员会围绕区域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等,协调产业利益,拿出成熟方案向政府要政策。如,成都大数据和网络安全理事会将与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局共同负责区内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企业服务、品牌推广和项目论证评估等工作。多元化:培育促进产业生态圈内生外延,打破供需壁垒。发挥业界在构建产业生态圈、行业自律、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作用,由政府、企业各自为战转变为生态圈共谋增长。如,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召开楼宇工作会议,作为金融城运行和管理的生态单位和主要载体,首批55家楼宇签定《陆家嘴金融城楼宇公约》,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楼宇业主自治自律,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夯实产业生态。国际化:聚焦营商环境、产业品牌,提升区域和产业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结合秘书处长驻优势,围绕服务效率、权益保护、国际推广等产业关切主题,由项目拉动转变为产业齐头并进。如,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将设立国际推广专业委员会,通过举办各类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强化陆家嘴金融城品牌的国际推广,帮助陆家嘴金融城企业寻找全球资源和商务合作机会,提升陆家嘴金融城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未来三年,从孵化行业到产业融合,产业共治委员会将通过开展产业研究院模式研究,整合孵化载体行业优质资源与产业资源的融合发展,在产业生态发展上产生实效,培育出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聚或链式企业群。
关于以水带串联“三色”文脉,打造坪山河优质滨水空间的建议
城市滨水空间是人们重要的生活和休闲场所,也是孕育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许多城市都将打造特色滨水区作为城市更新与再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并藉此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近年来,坪山区紧紧围绕“显山露水、疏密有致”的核心发展理念,重点推进坪山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相关工作,对坪山河干流沿线的部分景观节点进行提升和完善,使坪山河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为进一步发挥坪山生态资源优势,吸引更多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前来坪山,建议聚焦小尺度有机更新滨水空间,以水带串联坪山“三色”文脉,打造“文水相融”的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城区,加快推动实现城区环境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建设双突破。
一、坪山河滨水空间概况
(一)现状
坪山河发源于三洲田梅花尖,从西南至东北纵贯坪山区全境,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沿河分布30多处客家老围,沿线地区成为坪山的重要公共生活走廊,是整合坪山各功能单元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坪山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市民对河道沿线开阔区域的亲水体验需求愈发强烈,为此,坪山以“显山露水、疏密有致”理念,充分把握流域自然特点,已建设有坪山河河滩湿地、聚龙山湿地公园,并持续推进坪山河风情带建设,在荔景南路、同富路、沿河路等河段精心打造局部滨水景观,有效提升了坪山河的观赏性。如最新建成通行的位于坪山世贸大楼和坪山高级中学之间的人行景观桥,即运用了水环境全新设计理念,为坪山市民提供了一个极具观赏性的休闲活动场地。另一方面,结合全流域来看,目前坪山河滨水空间开发主要集中在中游河段,但建成区域多呈散乱节点分布,部分区域存在脏乱现象,而上游区段周边的城市建设并未留给河岸滨水游览充足的景观空间,下游区段良好的现状自然资源条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导致中游和下游缺少代表性的滨水空间。
(二)发展规划及建设节点
坪山区围绕坪山河推进两大工程项目的规划研究,包括“坪山河滨水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提升工程”及“坪山河干流碧道工程”,未来将以更高规格打造坪山河滨水公共空间,助力坪山打造成为与河共同、共生、共享的生态城市示范区。从整体来看,在碧道上位规划中,坪山河碧道以“文化展示、滨水游憩”为主题,依托大万世居、文武帝宫、东纵“前进报社”等,打造“寻根客家、红色印记”的主题长廊,让市民体验客家文化,感受红色历史底蕴;在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规划中,坪山河生态文化带将打造以韧性永续为核心,构建生机宜居、活力体验、创新交流和休闲生态为一体的功能框架。从中长期城市总体规划来看,将以干、支流统筹,上、中、下游并进的方式,推进坪山河景观河道建设工作,预计于2020年底完成坪山河滨水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提升工程全河段方案设计,2022年底完成整体工程建设。
二、水文交融发展的意义及相关问题
(一)水文化建设是坪山河滨水空间品质与活力的内在保障
1.以文塑水的重要性
水文化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指南》及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导则中,明确要求编制海绵城市规划及实施方案时,要将水文化建设纳入目标体系。水文化是反映水与城、水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水系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的情怀,积淀了当地发展历史的智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城市文化财富。人逐水而居,水因人而灵。坪山河作为坪山人的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坪山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彰显着坪山的城区特色和人文气质,在坪山历史文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在设计坪山河滨水景观过程中,要充分融入坪山地域文化,赋予滨水景观特定的文化主题,才能够强化其内涵,使景观品质与空间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存在问题
对照现有规划方案:一是现有方案的建设重点在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等问题上,对城区水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规划路径仅仅停留在与周边不可移动文物的物理串联上。若光有景观架子,没有文化灵魂,可能导致城区发展与河流分割,河城分离,彼此缺乏互动交流,不能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二是水文化建设缺乏规划体系。现有方案虽用极为专业的艺术景观手段串联了周边其他文化元素,但受限于物理距离,点串成了线但没有进一步延展扩展成面,导致整个坪山河设计缺乏统一概念,其水文化形象是割裂的。因为没有水文化的指引,滨水空间的识别度极低,从命名来看,只有在湿地公园上有所区分,其余空间均模糊定义为“坪山河”。
(二)坪山河滨水空间是坪山城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1.以水载文的重要性
坪山本身虽具有独特的城区文化资源,但文化载体缺乏,且因地处深圳边远地带,受限于后发展地区的种种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载体建设实践滞后于城区文化理念建设,导致坪山独特文化资源禀赋未在城区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效用,城区文化建设也未能形成完整体系。随着坪山区文化聚落建成运营,利用新型文化载体串联了诸多资源,如引进周国平任图书馆馆长,坪山大剧院首演引进香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等,有力促进国际高端人才在坪山集聚,也将文化聚落打造为坪山标志性的城市文化名片。如今,坪山正全方位开展坪山河一河两岸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工作,提取坪山城区文化元素植入滨水空间中,有利于保护坪山地域文化,避免千城一面,提高人们对坪山的认同感与生活幸福感,也有利于丰富坪山城区文化形象。
2.存在问题
对照现有规划方案:现有方案停留在文化附属于景观的认知层面,没有站在整个城区文化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坪山河滨水空间景观设计问题,多种极具社会价值和旅游价值的文化形态并未因滨水空间这一载体建设而得到合理利用和高效联动。因现代城市建设中多数城市均未能充分考虑市民对历史文化传统元素的认知和继承,留给文化展示的空间和平台本就十分有限,在有限空间和资源中如何搭建高效载体发挥最大效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借鉴文化聚落集聚资源的经验,若能利用滨水空间这一文化载体承接串联城区更多文脉,将促进坪山区的文化建设实现新飞跃。
综上,考虑到坪山河滨水空间整体景观提升工程完成前尚有两年半的过渡期,时间较长,鉴于市民对亲水体验的高需求,以及文化导入工程的前置需要,建议尽快开展坪山河水带串联城区文脉的相关工作,对滨水景观的文化理念提炼需予以高度重视。
三、坪山河水带串联“三色”文脉的整体建设思路
坪山河是整个坪山的生态水轴,连通了各个重要的生态节点,结合坪山已梳理出的山水生态资源、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东江纵队文化资源等较具代表性的资源禀赋,综合考量各资源禀赋的精神内涵及其各资源禀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议以“坪山河水带串联三色文脉”为整体设想,以全局性思维对坪山河水文化景观进行规划,综合考量城市色彩、景观提升、环境改造、公共服务、氛围营造等手段,将坪山河重要河段串联坪山城区文化要素,演绎成具有独特文化印记的高度识别性城市空间,成为坪山区景观生活轴线和公共空间特色的重要载体。具体建设思路如下:一是串联山水生态资源,冠之以“绿色文脉”,打造“治愈绿”廊道。山水自来相契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和水都具有绿色共性,二者串联即被赋予了天然的治愈机能。二是串联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冠之以“蓝色文脉”,打造“客家蓝”廊道。蓝色是客家文化的代表颜色,客家蓝衫、蓝染文化极具传统特色,二者串联即被赋予了坚韧特质。客家蓝衫(又名长衫或大襟衫)轻便实用,吸汗不怕脏,正是坪山客家人坚毅、勇敢、奋发、吃苦、“拓荒牛”精神的最佳诠释。三是串联东江纵队文化资源,冠之以“红色文脉”,打造“活力红”廊道。坪山素有“东纵之乡”之称,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以及重要活动地区,有深圳最好的红色资源,且坪山河与东江源远流长,具有天然联动优势,二者串联即被赋予了拼搏精神。
四、系统打造坪山河滨水特色空间载体的建议
综上分析,为进一步提升坪山区滨水空间品质,结合现有滨水空间条件及国内外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经验,建议在2022年底完成坪山河滨水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提升工程前的过渡期内,通过小尺度人性化改造,提前串联坪山河水带三色文脉,最终将文化融入整条河段滨水空间景观环境提升工程。具体建议如下:
(一) 打造滨水特色空间发展格局
坪山河由西南向东北贯纵全区,聚集了坪山的核心区块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建议在现有规划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坪山文化资源与空间载体互动的精神内涵。一是尽快梳理以山水资源、客家资源、红色资源为代表的坪山区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坪山河滨水景观“三色文脉”主题定位。城市景观风貌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形象特征的综合表现,作为其中的一个支点,城市滨水景观也是城市总体形象外在表现的具象形式。借鉴先进经验,建议由宣传部牵头,城市规划建设部门配合,梳理形成坪山河滨水景观“三色文脉”主题定位。二是构建以理念系统、视觉系统、行为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坪山河滨水空间形象体系。结合坪山自然生态要素及人文生态要素,并以坪山区城市营销及文化传承模式为试点,系统梳理坪山河的发展历史,分析串联开发方案,提出坪山河滨水空间形象体系推广实施方略。三是在城区景观识别系统指导下开展滨水空间的形象识别强化工作。围绕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在景观设计风格、景点命名、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契合主题的规范导入。
(二)设计滨水特色空间重要节点
一是串联山水相融的绿色生态资源,营造上游的“治愈绿”廊道。主要串联上游与马峦山郊野公园,呼应“感受治愈绿,修炼自然哲学”的主题,以深度体验生态为目的设计沿途步道、廊道,如坪山河生态廊道、跨河空中廊桥等方式,在细节中呈现生态、亲和、人文的理念,最终通往一个观云海、看日出日落的休闲空间,塑造深圳生态休闲乐土最佳之地。二是串联东纵精神红色文化资源,营造中游的“活力红”廊道。主要串联中游与东纵精神红色资源,呼应“感受活力红,重拾拼搏奋斗”的主题,建设红色主题滨水广场,或添加红色主题艺术雕塑,或在湿地公园开辟东江纵队革命故事长廊等,集中诠释“重拾历史记忆”的主题,忆苦思甜,同时展望未来。三是串联本土客家资源,营造下游的“客家蓝”廊道。主要串联下游与坑梓、龙田片区客家文化资源,呼应“感受客家蓝,体会慎终追远”的主题,整合坑梓、龙田片区的客家不可移动文物、金龟露营小镇等,导入创意产业,体验客家“蓝染”文化产品,融入现代科技,塑造居民具有文化认同感的品牌,打造集生态体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客家博览园,既呼应“慎终追远”的主题,也进一步提高市民归属感。
(三)策划滨水特色空间主题活动
坪山河滨水空间形象的导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上谋下合的互动过程,关键在于提高当地民众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动的参与度,通过综合性、体验性、系统化、场景式的活动,形成对滨水空间形象构建的自发意识。一是创建标志性的品牌活动,主推热点式营销。主要是利用特色化的传统民俗资源,开发创意文化活动,如打造主题节庆活动,围绕传统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打造坪山客家茶果节、客家文化节等创意节庆品牌。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创造旅游收入,也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客家劳动生活及客家人的辛勤简朴,同时也能增强地方经济与文化活力,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塑造坪山区的文化形象,凝聚当地居民的文化凝聚力。二是常设互动性的日常活动,强化形象导入效果。如“治愈绿”廊道和“客家蓝”廊道,可主打日常亲子游活动。借助社区营造的方式,设立各廊道的亲子活动日,引导以客家窑鸡、客家茶果、客家黄酒等为代表的客家特色美食品牌加入,通过饮食来展示传统客家文化,为坪山的客居人员提供“家”的味道。三是开展主旋律的宣教活动,加深城市记忆共鸣。选择“活力红”廊道,充分挖掘和利用东纵文化遗产的价值,融入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以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串起坪山故事,内容覆盖坪山的人物事件、故事传说,结合坪山高等院校、小初高中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需求,开展主旋律的宣教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自豪感和归属感。还可通过全区作品征集的形式,发动民众共同参与廊道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既呼应“城市记忆”的主题,也能提高坪山市民归属感。
(四)强化滨水特色空间多元治理
一是在加强治水的同时规划好亲水空间,治水是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起因。在治水的同时,加强亲水空间的规划与管理,如改善沿河景观,以本土植被为主,合理布局不同高度、不同颜色的景观植物,形成四季有景、季季有花的滨水长廊;二是定期开展河道滨水空间环境的巡查管理,对滨水空间河道及时开展截污、清淤、补水和管护等工作,对影响滨水空间观赏性、便利性、安全性的事项进行及时排查及改进,防止出现因无人管护,造成滨水区域荒芜的状态,对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及时增加相关设施,以促进滨水空间的有序利用和发展;三是构建多方参与、共同实施机制,滨水空间的营造涉及到水务、交通、宣传、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需要多个单位的共同参与和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应整合各方面力量,充分考虑到公众利益,建立契合区域特色和群众所需的城市滨水游憩空间,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景观河道。
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立坪山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创新基金促进我市“一核多中心”新格局建设
2019年8月,王伟中书记来坪山区调研时提出,要通过发挥专项基金作用等措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3月3日,我市印发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1+3”文件,提出建设以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主园区为核心的“一核多中心”新格局。3月5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坪山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城。为此,通过重点对坪山区现存产业基金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初步形成此报告,以期对坪山区设立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创新基金提供参考。
一、设立“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创新基金”的战略价值
首先,从行业特点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生物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盈利周期较长。一个生物医药品种从临床前的研究到上市,一般需要5~10年时间,投入近十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对于处于研发阶段的新生物医药品种和企业,盈利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在这段研发且没有盈利的阶段,生物医药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投入往往超过20%的销售收入。也正是生物医药长周期投入的挚肘,资金短缺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其次,从国际经验看,风险投资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生物技术、世界上大半的生物医药公司和生物技术专利,是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领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风险投资的支持,尤其是对处于初创期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来说,风投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风险投资在企业初期的大量投入,企业就不会研发出有影响力的生物技术,也不能尽快地实现产业化,更不能进行更深入的研发。
第三,从发展现状看,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已成为制约坪山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坪山医药创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匮乏,度过发展初期后,研发成果面临市场化、产业化问题,企业完成新药临床前研究或者临床Ⅰ期或Ⅱ期研究后往往无法继续后续的研究,科研成果被迫“夭折”或迁至异地产业化,一些重大新药成果和技术则容易被外资购买或控股而流失。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国内的风险投资很少有出资人能承受得起生物药从技术研发、动物实验、临床、申报、生产到上市这长达十几年时间的消耗。生物医药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单靠企业自身的投入远远不够。
借鉴发达国家推进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生物医药领域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引导,需要政府设立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专业基金,以破解当前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的难题。
二、国外先进经验启示
目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美国的相关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7%,研发实力和产业发展领先全球,离不开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的助力。因此,宜借鉴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经验,设立系统的产业基金体系,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以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一)建立政策支持体系,提升直投基金规模。在资本市场体系较为发达的国家,政府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和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引导基金市场,在产业基金设立初期出资较多,美国在产业投资基金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前50年支持的资金规模约400多亿美元,其中生物医药与科技医疗服务占总投资的份额约为30%。同时,地方政府也向生物医药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如美国波士顿地区于2008年推出马萨诸塞州生命科学计划,实施10年内投资10亿美元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政府财政支持政策;同时,配套出台“创造就业鼓励项目”“研发税收减免政策”“马萨诸塞州新兴科技基金”等科研成果财政扶持、税收鼓励、融资途径和补助金等多元扶持政策;2018年,马萨诸塞州政府又批准了6.23亿美元的债券和税收抵免,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发展。
(二)依托市场主导筹资,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从融资操作来看,市场化的融资模式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获得融资的主要方式。目前,在国外产业引导基金中,比较常见的融资方式是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类,财政资金投入或低息贷款整体占比并不大。美国和德国政府在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初期,通过提供信用担保的方式替代直接出资发起建立引导基金,在美国信用担保模式中,中小企业融资可以获得自有资本2-3倍杠杆资金。在个别情况下,政府会以发行政府担保债券的方式直接出资,且支出的财政资金、政府担保贷款等资金占比较小,由此减少政府额外财政负担,实现以较小成本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从而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
(三)采用专业运营模式,构建产业基金体系。法国里昂生物科技园依托生物技术理事会,设立系统的产业基金体系,吸引创业企业和风投企业集聚,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和充足产业资金储备。其产业项目均由拥有技术及专利的个人或企业通过园区公共网上平台申请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发起,由里昂生物技术理事会发起项目资金申请,政府每年注入一定资金,由理事会统一协调分配资金资源和管理技术服务。政府投入的产业引导基金按照功能被分为地区项目基金、全国项目基金、欧洲项目基金和世界合作基金4大类,由理事会统一管理协调分配资金资源和管理技术服务,投放至疫苗诊断和传染病监控等重点领域。
三、有关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一核多中心”新格局建设。依托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速形成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的全链条产业生态体系。以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主园区为核心,由市创新投集团牵头设立30-50亿规模(可分期)的坪山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创新基金,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国有资本参与长周期投资,促进产业政策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同时,提高国有创投基金使用灵活度,统筹市创新投集团旗下现有基金资源,促进所投生物产业项目集中布局坪山,加快推进坪山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城建设。
(二)突出发展定位优势,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运用我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引擎、全国生物经济先导示范城市、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的发展定位优势,积极引导境内外、民间资本参与融资活动,以破解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难题。同时,率先示范开拓专利质押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引导鼓励技术持有人和核心管理人员参与投资,带动机构投资者跟投、银行跟贷、财政跟贴、保险跟保、社会公众跟投。同时,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生物医药金融支持平台,搭建企业融资需求沟通机制,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金融支撑。
(三)组建专业运营团队,打造系统化产业基金体系。通过职业经理人、政务服务人员、基金管理人,组建专业化运营和管理团队,并探索基金评估方式、退出机制、团队激励等方面的创新,以充分发挥协调分配资金资源和管理技术服务资源的重要作用。同时,设立系统的产业基金体系,借助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效应和市场在资产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投资,集聚各类生物医药投资基金,完善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体系。同时,深度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关键环节和细分领域,结合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因地、因时制宜”设计基金产品,特别是对企业初创期,有针对性地提供融资服务。
(四)优化政府监管模式,完善基金使用保障政策。应运用“管好两头,服务中心”的监管用模式。“管好两头”,就是在前端做好基金设立的规划制定、政策设计工作,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的投向、重点、必要的让利政策等,将在重大事项方面的决策机制放在前端;在后端,要设立差异化可操作的绩效评价指标,准确客观评价相关引导基金的实施效果,并对次年政策进行调整,包括下一步引导基金预算的规模、方向;同时,要厘清前端业务部门与后端财政部门之间在基金设立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建立在招商引资、尽职调查、资金拨付、评估考核等全流程中的协同体系。“服务中心”,即政府职能部门树立服务理念,包括建立健全项目库,为子基金提供项目推介、信息查询等咨询服务,并由基金管理团队自主投资决策。
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打造坪山高新区园区“党建样本”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未来国际竞争将从企业间竞争、产业链竞争,走向区域经济体系的竞争。随着疫情爆发、中美摩擦等多重不定因素叠加,坚持党的领导,将我们的制度优势、治理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深入思考和践行的重大课题。作为“创新坪山”建设的重要引擎,坪山高新区如何按照“党建引领、全域统筹、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思路,创新组织模式与组织机制,打造新的组织生态优势,实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水平,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战略意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实施区域化党建模式,构建“复合式”组织共同体
随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正在由要素、投资向创新转变,创新范式也从“1.0”时代向“3.0”时代演进。如果说创新1.0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创新2.0强调的是产学研协同,那么,创新3.0则重在培育和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既包含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金融部门、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更包含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创新主体与文化、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等创新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未来,坪山高新区将是创新活动高度聚集之地,也是多元主体频繁交互的重要载体,其创新组织形态必然要顺应创新态势,颠覆传统单位制组织模式,建成为具有自组织、自驱动、自协同、自进化复合功能的生态型组织系统,引领园区产业的点状创新、链条创新转为生态创新。建议以创新3.0为底层逻辑,复合式党建为根本,实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建策略,着力构建全新的园区党组织体系,形成各方联建、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一方面,要探索构建“园区党工委一综合党委一产业链党委一企业党组织”四级组织体系,推动园区企业党组织和工作全链条覆盖,促进园区党建、行业党建、企业党建、产业链党建互联互通互补,形成结构科学、机制衔接、功能高效的组织网络。另一方面,要针对条块化分割导致各自为战、行政资源碎片化问题,探索构建联盟化党建理事会、联席会议等协同机制,实施跨领域、跨组织、跨层级的整体性治理,切实做到在党建事务上统议共商,在党建活动上统筹共办,在党建资源上统用共享,在党建文化上统建共育,在人才队伍上统揽共抓,构建“全域覆盖、条块融合、资源统筹、互联互动、多元共治”的园区治理生态。
二、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点,构建功能集成、互联共享的“一站式”运行空间
创新的关键就是连接与碰撞。当前,国际一流高新园区无不通过塑造一个符合创新需求的创新空间,推动尽可能多的创新要素间建立连接、随机碰撞,实现各类边界的突破,催生一次次的完整创新。如,美国硅谷依托便捷交通干线,串联起地区的会议会展、金融商贸、酒店餐饮、商业服务、教育健康以及生活社区等功能组团和设施;德国“M4”集群集研发、生产、法律、金融、咨询、网络、会计为一体,形成“大聚落”式的创新空间以及试验服务中心、生物资料库联盟、数据集成系统等功能型服务平台,为集群内的创新主体提供精准咨询、协调和支持,有效促进了创新资源要素在内部互流互通;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园,以开放式创新为理念,以自然生态和历史建筑景观为根基,完美借用电子元器件等科技元素打造建筑外立面,精心设计咖啡厅、餐厅、会议室等为一体的交流街,营造了令全球创新人员向往的高品质创新空间;台湾新竹工业园以“国际园区公园化”为目标,在生产空间“量”扩张的同时,注重“景”的布局配合,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景观型工业园区。建议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点,以“引领、整合、规范、重塑”为思路,构建集“党建、服务、治理”为一体的一站式空间体系,推动治理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从“形式叠加”向“深度融合、实质一体化”发展。一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系统规划空间布局,科学设置空间功能结构,建立高效、联系紧密及易辨识的交流空间,注入“公共性”品格,实现治理、生产、生活在空间上的融会贯通、灵活切换、互联共享。二是将各项服务功能集中到党群服务中心,该并则并、该联则联,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实施“最多跑一次”的一站式服务,组群打造“5分钟服务圈”,充分发挥出“党群服务中心是资源链接者、政策影响人、管理者”的重要角色作用。三是建立上下游链条联通、园区内外创新资源对接关联机制,发挥园内创新空间对园外辐射带动的作用,特别是强化与南山高新区的机制联动、空间联动、创新联动,构建多层次、互动性、动态化的创新网络。四是建立联席制度,畅通协调沟通渠道,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合作、创新资源共享、全球资源链接、共建共赢模式探索、重大功能性平台打造等方面,加强与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苏州BIOBAY等高新区的协同创新,实施联动合作。
三、面向产业应用实际,以党建构建全产业链循环体系
无论未来高新区是以怎么组织形态、空间结构管理运行,其最终都要回归到打造完善全产业链,促进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来,这既是高新区建设的初衷,也是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是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创新举措,也是未来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一大趋势。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新区均积极探索园区党建,以期通过“党建+”模式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将党领导的强大优势转变为园区产业综合竞争力,但无论在理论维度、还是实践操作,皆处于初级阶段,未有成熟的样板。基于此,未来坪山高新区应当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资源优势、整合优势,紧跟未来产业技术的步伐,最大限度地利用党建创新来塑造“良性循环、自我造血”产业链条,先行探索出高新区“党建链引领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选派改革能力强、懂产业的年轻党员干部担任园区管理干部,借鉴合肥招商团队建设经验,要求其在深度辨析园区产业发展特征和需求基础上,实施定向招商、精准招商等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一批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和特色项目,着力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集群效应。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资源整合功能,集中经促、科创、住建、工青妇等部门的行政资源和运营管理单位、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资源,全面推动特色产业建链、补链、强链。特别是,要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引进+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生态链,为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服务,推动入园企业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困难互帮,促进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一站到底”转化。三是依托政府专家智库和产业信息系统,深度挖掘产业发展大数据运用潜力,精准研判产业发展动态和热点,系统分析园区产业的优劣势,为园区产业发展争取最大战略主动权。四是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推行党支部书记和创新创业导师“一肩挑”,实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帮助创业型企业孵化成长。
四、实现供需双侧改革,打造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供给圈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过去,政务服务往往以追求标准化为目标,公共服务的“锚向性”不足、精准性欠缺,容易忽视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无法通过弹性的机制满足不同人群的定制化需求,“供给真空”与“供给过剩”同时并存。作为深圳基层治理实践的重要试验田,坪山高新区应以“均衡指数”为指向,努力实现公共利益的深度关切和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这要求供给在价值取向上,既要讲公平也要求效率,既要讲民主也要求秩序;在关照空间上,既要注重现实空间也注重虚拟空间;在服务主体上,既要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又要推动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合作化;在服务客体上,既要科学划分各类主体功能边界也要密切注意他们间存在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之点;在供给机制上,要根据公共服务供给的安排者与生产者组合方式的不同,合理采取相应的供给机制。对此,建议未来坪山高新区借鉴马峦街道的“党建服务中心+民生诉求”运行模式经验,紧扣“供需均衡”这主题主线,转“政府能供给什么”的工作重心为“群众需要什么”,以“清单治理”的方式实施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无缝衔接、动态均衡,切实解决供给与需求脱钩、错位等问题,提升园区企业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一是建立智能化网络系统,通过全方位采集、全流程记录、全链条处理、全方位共享方式,全面掌握服务对象信息,及时捕捉、科学辨识、快速整合公共服务需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精准化、人群精准化和水平精准化。二是搭建线上线下参与服务供给决策的渠道,降低参与门槛、简化加入程序,使得园区企业和员工可以自由加入,与党组织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同台公平对话,彻底改变“精英治理”局面,实现服务供给决策平民化、供给个性化。三是借鉴各地“时间银行”运营经验,开发深度个性化需求的时间银行系统,鼓励园区内外人员将自身劳务或知识等闲置服务资源整合到其中,以此为基础实施服务时间交易策略,推动服务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有序衔接,促进服务内容个性化、供给方式多元化、供给结果高效化,实现企业和人员自我管理、自助服务。
总而言之,身处“两个大局”之中的坪山高新区,必然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逻辑规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规律,瞄准互联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构建“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为核心的运行机制,聚集一批“比创业者更懂创新,比企业家更懂产业、比专业机构更懂运营”的党政人才,以无边界、平民化为逻辑多维度、宽领域、全方位地引领推动产业创新,实施供给与需求无缝对接、动态均衡的个性化精准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为构建全域创新生态体系提供一整套以“未来、创新、国际化”为核心的集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