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打造坪山高新区园区“党建样本”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未来国际竞争将从企业间竞争、产业链竞争,走向区域经济体系的竞争。随着疫情爆发、中美摩擦等多重不定因素叠加,坚持党的领导,将我们的制度优势、治理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深入思考和践行的重大课题。作为“创新坪山”建设的重要引擎,坪山高新区如何按照“党建引领、全域统筹、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思路,创新组织模式与组织机制,打造新的组织生态优势,实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水平,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战略意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实施区域化党建模式,构建“复合式”组织共同体
随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正在由要素、投资向创新转变,创新范式也从“1.0”时代向“3.0”时代演进。如果说创新1.0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创新2.0强调的是产学研协同,那么,创新3.0则重在培育和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既包含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金融部门、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更包含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创新主体与文化、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等创新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未来,坪山高新区将是创新活动高度聚集之地,也是多元主体频繁交互的重要载体,其创新组织形态必然要顺应创新态势,颠覆传统单位制组织模式,建成为具有自组织、自驱动、自协同、自进化复合功能的生态型组织系统,引领园区产业的点状创新、链条创新转为生态创新。建议以创新3.0为底层逻辑,复合式党建为根本,实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建策略,着力构建全新的园区党组织体系,形成各方联建、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一方面,要探索构建“园区党工委一综合党委一产业链党委一企业党组织”四级组织体系,推动园区企业党组织和工作全链条覆盖,促进园区党建、行业党建、企业党建、产业链党建互联互通互补,形成结构科学、机制衔接、功能高效的组织网络。另一方面,要针对条块化分割导致各自为战、行政资源碎片化问题,探索构建联盟化党建理事会、联席会议等协同机制,实施跨领域、跨组织、跨层级的整体性治理,切实做到在党建事务上统议共商,在党建活动上统筹共办,在党建资源上统用共享,在党建文化上统建共育,在人才队伍上统揽共抓,构建“全域覆盖、条块融合、资源统筹、互联互动、多元共治”的园区治理生态。
二、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点,构建功能集成、互联共享的“一站式”运行空间
创新的关键就是连接与碰撞。当前,国际一流高新园区无不通过塑造一个符合创新需求的创新空间,推动尽可能多的创新要素间建立连接、随机碰撞,实现各类边界的突破,催生一次次的完整创新。如,美国硅谷依托便捷交通干线,串联起地区的会议会展、金融商贸、酒店餐饮、商业服务、教育健康以及生活社区等功能组团和设施;德国“M4”集群集研发、生产、法律、金融、咨询、网络、会计为一体,形成“大聚落”式的创新空间以及试验服务中心、生物资料库联盟、数据集成系统等功能型服务平台,为集群内的创新主体提供精准咨询、协调和支持,有效促进了创新资源要素在内部互流互通;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园,以开放式创新为理念,以自然生态和历史建筑景观为根基,完美借用电子元器件等科技元素打造建筑外立面,精心设计咖啡厅、餐厅、会议室等为一体的交流街,营造了令全球创新人员向往的高品质创新空间;台湾新竹工业园以“国际园区公园化”为目标,在生产空间“量”扩张的同时,注重“景”的布局配合,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景观型工业园区。建议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点,以“引领、整合、规范、重塑”为思路,构建集“党建、服务、治理”为一体的一站式空间体系,推动治理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从“形式叠加”向“深度融合、实质一体化”发展。一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系统规划空间布局,科学设置空间功能结构,建立高效、联系紧密及易辨识的交流空间,注入“公共性”品格,实现治理、生产、生活在空间上的融会贯通、灵活切换、互联共享。二是将各项服务功能集中到党群服务中心,该并则并、该联则联,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实施“最多跑一次”的一站式服务,组群打造“5分钟服务圈”,充分发挥出“党群服务中心是资源链接者、政策影响人、管理者”的重要角色作用。三是建立上下游链条联通、园区内外创新资源对接关联机制,发挥园内创新空间对园外辐射带动的作用,特别是强化与南山高新区的机制联动、空间联动、创新联动,构建多层次、互动性、动态化的创新网络。四是建立联席制度,畅通协调沟通渠道,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合作、创新资源共享、全球资源链接、共建共赢模式探索、重大功能性平台打造等方面,加强与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苏州BIOBAY等高新区的协同创新,实施联动合作。
三、面向产业应用实际,以党建构建全产业链循环体系
无论未来高新区是以怎么组织形态、空间结构管理运行,其最终都要回归到打造完善全产业链,促进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来,这既是高新区建设的初衷,也是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是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创新举措,也是未来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一大趋势。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新区均积极探索园区党建,以期通过“党建+”模式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将党领导的强大优势转变为园区产业综合竞争力,但无论在理论维度、还是实践操作,皆处于初级阶段,未有成熟的样板。基于此,未来坪山高新区应当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资源优势、整合优势,紧跟未来产业技术的步伐,最大限度地利用党建创新来塑造“良性循环、自我造血”产业链条,先行探索出高新区“党建链引领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选派改革能力强、懂产业的年轻党员干部担任园区管理干部,借鉴合肥招商团队建设经验,要求其在深度辨析园区产业发展特征和需求基础上,实施定向招商、精准招商等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一批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和特色项目,着力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集群效应。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资源整合功能,集中经促、科创、住建、工青妇等部门的行政资源和运营管理单位、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资源,全面推动特色产业建链、补链、强链。特别是,要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引进+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生态链,为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服务,推动入园企业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困难互帮,促进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一站到底”转化。三是依托政府专家智库和产业信息系统,深度挖掘产业发展大数据运用潜力,精准研判产业发展动态和热点,系统分析园区产业的优劣势,为园区产业发展争取最大战略主动权。四是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推行党支部书记和创新创业导师“一肩挑”,实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帮助创业型企业孵化成长。
四、实现供需双侧改革,打造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供给圈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过去,政务服务往往以追求标准化为目标,公共服务的“锚向性”不足、精准性欠缺,容易忽视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无法通过弹性的机制满足不同人群的定制化需求,“供给真空”与“供给过剩”同时并存。作为深圳基层治理实践的重要试验田,坪山高新区应以“均衡指数”为指向,努力实现公共利益的深度关切和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这要求供给在价值取向上,既要讲公平也要求效率,既要讲民主也要求秩序;在关照空间上,既要注重现实空间也注重虚拟空间;在服务主体上,既要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又要推动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合作化;在服务客体上,既要科学划分各类主体功能边界也要密切注意他们间存在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之点;在供给机制上,要根据公共服务供给的安排者与生产者组合方式的不同,合理采取相应的供给机制。对此,建议未来坪山高新区借鉴马峦街道的“党建服务中心+民生诉求”运行模式经验,紧扣“供需均衡”这主题主线,转“政府能供给什么”的工作重心为“群众需要什么”,以“清单治理”的方式实施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无缝衔接、动态均衡,切实解决供给与需求脱钩、错位等问题,提升园区企业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一是建立智能化网络系统,通过全方位采集、全流程记录、全链条处理、全方位共享方式,全面掌握服务对象信息,及时捕捉、科学辨识、快速整合公共服务需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精准化、人群精准化和水平精准化。二是搭建线上线下参与服务供给决策的渠道,降低参与门槛、简化加入程序,使得园区企业和员工可以自由加入,与党组织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同台公平对话,彻底改变“精英治理”局面,实现服务供给决策平民化、供给个性化。三是借鉴各地“时间银行”运营经验,开发深度个性化需求的时间银行系统,鼓励园区内外人员将自身劳务或知识等闲置服务资源整合到其中,以此为基础实施服务时间交易策略,推动服务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有序衔接,促进服务内容个性化、供给方式多元化、供给结果高效化,实现企业和人员自我管理、自助服务。
总而言之,身处“两个大局”之中的坪山高新区,必然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逻辑规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规律,瞄准互联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构建“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为核心的运行机制,聚集一批“比创业者更懂创新,比企业家更懂产业、比专业机构更懂运营”的党政人才,以无边界、平民化为逻辑多维度、宽领域、全方位地引领推动产业创新,实施供给与需求无缝对接、动态均衡的个性化精准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为构建全域创新生态体系提供一整套以“未来、创新、国际化”为核心的集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