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0月14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罗凯燕 通讯员 张雪阳)“‘滴’,颐年卡,24小时核酸。”一张智慧颐年卡,不仅能免费乘坐公交地铁,还能同步验证核酸码、领取政策性津贴、享受各项敬老优待等,一卡通用,办事无忧。
“我们行动不便,家里没人做饭,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长者饭堂,好吃不贵,还有补贴。”遍布各个社区的长者饭堂,让老人吃出满满幸福感。
“家里适老化改造后,除蹲厕变马桶,配备了老年人专用家具、辅具外,还安装了智慧居家养老设备,遇到紧急情况,一键就能呼叫,太人性化了。”看着家中的变化,86岁高龄的阮爷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9年8月,深圳市提出了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和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新目标。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深圳从制度体系建设出发,不断细化和完善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为纲领、若干中长期规划为核心、30余项政策文件为基础的“1+N+X”多层次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在用地保障、财政投入、人才扶持等方面作出了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推动养老工作从“政府兜底保障”到“社会多元供给”转变,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老人们在长者饭堂用餐。深圳商报记者钟华登通讯员 张雪阳 摄
400家长者饭堂,解决老人用餐难
日前的一个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了罗湖桂园街道鹿丹村社区长者服务站,工作人员将热腾腾的饺子装好,送给来取餐的老人们,一股饭菜的香气沁人心脾。
家住鹿丹名苑的卢叔叔介绍,平时家里就他和老伴儿两个人,吃饭问题是个大麻烦,幸亏有了长者饭堂,每天都可以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据介绍,这里的午餐是四菜一汤,每餐18元,60周岁以上特困、低保等困难老人可享受15元补贴,70周岁以上本区户籍老人可享受5元用餐补贴。为照顾北方人口味,长者饭堂每周还特意提供一顿手工水饺。因为离得近,出了小区门就是长者饭堂,十分便捷,卢叔叔和老伴的午餐几乎天天都在这里解决。
深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老人用餐难问题,2019年,深圳市民政局联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长者助餐服务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全面推动实施长者助餐政策。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扶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和对管理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等的严格规范,打造出一大批共建共治共享的高质量长者助餐饭堂。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已建成400家长者饭堂,实现了社区长者助餐服务全覆盖。每个助餐点除了提供堂食外,还能为高龄病残、不便出门的长者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参加门球比赛的老人们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深圳商报记者 廖万育 摄
科学布局,织密优质养老服务网
“除助餐和提供日常的照料服务外,长者服务站还为社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提供健康教育、助医服务等服务。”鹿丹村长者服务站居家养老部王清华介绍,长者服务站不仅有长者饭堂,还配备有阅读中心、多功能活动厅、老年健身房、助浴室、中医理疗室等,可为长者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保健康复、医养融合与志愿者等服务。
深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熊瑛介绍,2020年7月,深圳印发《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20—2025年)》,要求以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为主线,围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实施17项工程67个项目。其中,长者服务站和长者饭堂作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均为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实施的重要项目工程。在政策引领和各方积极推进下,截至2022年6月底,深圳社区长者服务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已从2010年的4家发展至149家。
在机构养老方面,深圳先后推进“养老重大民生工程”、民政“9+3”服务设施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发布《深圳市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的公告》《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等政策法规,通过土地使用、税费优惠倾斜等,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多层次、多类型养老机构。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建成养老机构74家,养老机构床位数12546张,较2010年底增长348.7%。
在居家养老方面,自2008年起,深圳市依托社区,由定点服务机构为全市居家老年人提供家政、助医、康复、送餐、心理慰藉等上门服务。2020年起实施的“0580”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提供最高额度1万元的适老化改造补助,补助标准和人群范围均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有2000余户老年人家庭获得资助,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
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深圳正大力织密养老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4家养老机构、26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个“四级服务网络”示范街道、149家社区长者服务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到2025年底,深圳每个街道将至少建设一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每个老龄化社区将至少建设一家社区长者服务站。在住宅小区(片区)设立长者服务点,通过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点科学、均衡布局,打造“15分钟优质养老服务圈”。
社区养老。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摄
一卡惠及80多万长者,福利保障稳居前列
“‘滴’,长者颐年卡,24小时核酸。”日前,记者乘公交车时,正遇上林爷爷用颐年卡刷卡、验码乘车,他开心地向记者介绍道,过去走人工通道还要去找工作人员核对年龄,现在直接刷卡核验身份和核酸检测结果,方便、快捷了很多。
在深圳,越来越多的养老福利正在惠及老年人。林爷爷所说的颐年卡,就是一个全新的智能化载体。颐年卡全名智慧养老颐年卡,主要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精准定位长者养老服务需求,并通过整合市内涉老服务载体,实现养老服务全领域应用。目前,颐年卡已具备免费乘坐公交地铁等8项敬老优待、高龄老人津贴无感申办及资格认证等功能,同时,也在逐步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券、长者助餐结算等智能化应用场景。截至目前,智慧养老颐年卡已惠及全市近82万长者,覆盖80%以上的在深常住老年人。
深圳养老福利保障优势,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高龄津贴方面,深圳7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可享受每月200元至1000元的高龄津贴,标准居全国前列;年满60周岁的户籍老年人,可享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地铁,免费进入全市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在全市各医疗机构看病可享受优先窗口和通道服务等8项敬老优待,覆盖范围和优待年龄居全国前列。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下降,老年人群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龄群体,特别是交通事故、意外跌伤等事故。为提升老年人保障水平,2010年,深圳市民政局联合保险公司,在全国首创80岁以上户籍高龄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项目,突破保险公司的承保年龄极限。项目由政府为老年人投保,出险由保险公司提供理赔,老年人的抗风险能力获得了很大提升。目前,深圳市政府已将保障人群范围扩大至60岁以上户籍老人,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智慧养老。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摄
政策扶持,开创“社会多元供给”新局
百花齐放的多元养老供给,离不开前瞻布局和政策扶持。
2011年,深圳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制度,设置了新增床位资助、护理服务资助、医养结合资助、等级评定奖励、机构责任保险资助等5项资助,各项标准均居于全国前列,有效地激发了民办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产业的热情。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原特区外街道敬老院社会化改革、区级养老院公建民营改革、市级养老机构新型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大型企业有序进入深圳市养老服务领域,培育出一批本土养老品牌。
2020年,深圳市民政局联合10个部门出台《深圳市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涉及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51条,涵盖用地、规划和建设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医养结合政策,运营资助政策,培训补贴政策等六方面,吸引了大量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领域,让深圳养老服务从“政府兜底保障”迈向“社会多元供给”新局面,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
近年来,深圳通过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供给体系和监管体系等,确保兜底养老服务保障有力、基本养老服务人人可及、非基本养老服务充分发展、养老产品服务丰富优质,让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先后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安享幸福晚年生活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深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养老保障和服务仍在不断探索和开拓中,未来将紧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和老年人口发展关键“窗口期”,聚焦群众关切,高标准、高站位谋划“老有颐养”新局面,聚力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数说深圳养老
●建成74家养老机构,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12546张,较2010年底增长348.7%。
●建成26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个“四级服务网络”示范街道、149家社区长者服务站。
●建成长者饭堂和助餐点400家。
●发放智慧养老颐年卡近82万张,覆盖八成在深老年人。
●2019年10月起,扩大领取高龄津贴的老年人范围,为7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发放200元至1000元不等的高龄老人津贴,标准居全国前列。
●实施8项敬老优待,覆盖范围、优待年龄居全国前列。
●全市共有近4万名老年志愿者、600多支社区老年志愿服务队。
(罗凯燕 张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