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进四区】藏书家韦力:文学的力量远超我们想象
来源:坪山发布
发布日期:2023-07-31 15:33
坪山新闻网
分享:

大雨临城

亦阻挡不了阅读的热情

7月29日

坪山区图书馆六楼大家书房座无虚席

“书话坪山”之“和坪山一起文学”

迎来第七场活动

图片

故宫博物院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著名藏书家韦力引经据典,以“从《觅诗记》《觅文记》《觅曲记》说开去——一位藏书家的文学寻访”为题,与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展开一场精彩对谈。坪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坪山文化智库专家及有关专家学者等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参与活动。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一次韦力不谈藏书,而是从自身的阅读经验与思考出发,分享其对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分类以及文学的理解。

从《红楼梦》谈寻觅的起点

活动甫始,读者通过近期一个在网络流传甚广的视频初识韦力。视频介绍,“他是全中国藏书最多的人,连国家图书馆都得找他来借书。他散尽家财,收藏十多万本珍贵古籍……”面对赞誉,韦力很谦逊:“视频拍得很好,只是把我吹嘘得太高了,实际上我只是个平凡的爱书人。”

在胡洪侠心中

韦力并不是一位一般的藏书家

而是一个大藏书家

大藏书家不仅仅指

收藏卷数之多、价值之高

还指格局之大、志向之高

事实上,韦力藏书不仅只对某位作家、某一类型而藏,而是结构性、建构性的。这些年,他希望通过藏书来重新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类体系。在韦力的“传统文化遗迹寻踪”也就是“觅系列”中,他主题式寻访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宗教人士、词曲家、诗人等,每一种书都代表着中国文明体系各个不同的侧面。

图片

韦力由中国古书的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提出一个思考:近现代一百多年来,文学可谓是影响今人最大的门类,但按等而下之的关系,为何在古人看来文集却位于最末的位置,而小说更是末流?

韦力表示,从秦汉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到宋形成十三经,直到今天我们的思想体系、思维方式仍然没有脱离儒家体系。

他梳理了十三经、二十四史等历史渊源,指出古人“正经”“正史”思维体系、“经部为尊”“经史不分家”等观念的形成。新文化运动以来,变革者效仿文艺复兴,在百姓中普及文学,小说地位提高,代表中国古典小说最大成就的四大名著由此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文学的力量远超我们想象。”韦力回忆,比起《红楼梦》,幼时的他更喜欢《水浒传》,其中的故事、英雄事迹深深影响着他。“最初我读的是七十卷本,当读到全本后,我才知道那些英雄后来都一一死掉了,一度曾震惊得为之哭泣。”

韦力表示,十几岁的时候读不懂《红楼梦》很正常。那时,他反而更喜欢书里的诗词,觉得朗朗上口。等进一步深入理解,才发觉《红楼梦》是如此伟大,作者为不同的人设计了不同的口吻,比如二十八回中描写宝玉等人饮酒行令,薛蟠道出的那首著名的歪诗,“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蹿出个大马猴……”

韦力指出,薛蟠这样的人只能说出这样的俗词,说雅了就不对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谈,这也展现出曹雪芹对元曲的熟悉,他对大量的口吻化入这样的词句,这与宋词有很大的区别,与雅词不同。

“如果再往前追溯,宋词最初是如何由民间小调变成文学化的雅词?文是怎么来的?诗的起源是什么?”从阅读的私人体验出发,韦力溯游而上,不断发问,层层考究,这同样也是他做“觅系列”寻访的初心。

图片

程甲本是最早的

《红楼梦》木活字印本

亦是最早的百廿回本

对后世《红楼梦》的流传

有着重大的影响

据著录

公藏程甲本仅存四部

读者难得一见

而在韦力私人藏书房芷兰斋中

就珍藏着一本程甲本

韦力坦言,把《红楼梦》通读一遍是在得到程甲本之后,阅读也促进他对许多“红学”热点有了新的发现。“并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值得探讨的,大家只是观念不同。”对史学的印证或者文学的争论,韦力希望以一份证据说一分话,通过收藏拿出证据,来探讨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

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

数十年来

“实地考察”似乎早已成为

韦力研习典籍的必选之路

在他的探访中

不乏这样与文学的链接

现场,胡洪侠向韦力抛去一个问题:“从文学寻访的角度,在粤港澳大湾区‘9+2’的范围内,我们还需要关注哪些文学资源?”

韦力以惠州为例作答,因为他喜爱的苏轼曾落脚于此。为了追随苏轼的足迹,韦力走遍大江南北,凡苏轼所到之处他必涉足,八卷本的《觅苏记》指日可待。

众所周知

因“讥讪先朝”的罪名

苏轼从人生的最高点一路被贬

谪居惠州,却未消沉抑郁

还写下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等名篇

怎因他诗词中描写的生活太惬意

依然让身在京城里的高官忌惮不已

非要将其再度贬谪到儋州

“虽然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但苏轼依然能找到快乐。”韦力指出,苏轼在惠州做出了许多建设,也留下了许多痕迹,比如《记游松风亭》就记叙了他游松风亭路途中的小事及感想。如果能通过地标把这些故事演绎和串联出来,就是一个完整动人的文学家的故事。

图片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

韦力有着自己的观察

1986年

韦力曾在深圳国贸大厦29楼办公6个月

与深圳有着较深的缘分

在他看来

深圳起步虽晚

却聚集着一批敢于冒险的人

带着不同的志向

与高人文的素质来到这里

创造了诸多奇迹

图片

近日,韦力游走了“坪山城市书房”中的南中学堂与金龟自然书房,对此颇有感触。“在我的概念里,深圳人的平均知识水准要高于其它的城市,虽然有少量的土著,但大部分的深圳人来自各地。它的很多概念是全新的,比如打造各种城市书房、特色书房,这些都很好,不必要非要依托某一个历史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来强调历史的久远。这种自带光环的特点就是深圳的独特之处。”

同“坪”共振,和坪山一起文学

在现场

许多读者已是

“和坪山一起文学”的“老面孔”

不少是学生与家长

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王睿馨和妈妈就是常客。王睿馨住在附近,坪山图书馆已经成为了她学业之余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学习学进去了就不累,学进去了就想学个够,但没学进去的时候就不想学。听这些老师的讲座,让我没有什么压力,感觉特别舒服、特别安心。”听讲座的同时,王睿馨也一直在思考与成长。

现场互动环节,读者们踊跃提问,王睿馨也举起了手:“藏书这么复杂艰难,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持着您向您的梦想前进?”

面对这名小读者,韦力回答得很真诚:“对于一个人的这种热爱,很难把它定义为一个高尚的行为,但我愿意为它付出。这些书经历那么多代人流传到我手里头,我不能把它吃掉,也不能把它带入火葬场,但它会继续流传下去,我只是这本书生命中的一环。”

韦力说,他有一个印章,刻着“曾在韦力家”,“曾经在就可以了,哪里有永久。放大到宇宙的尺度,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但如果人总是这么想的话,如何活下去,总要找一点自己喜爱的事情,为自己造一个伟大的理由,为之去付出。这只是我普普通通活在世上的一种方法,别人还有其它的方法,我只是觉得这就是我的快乐,这就是我的生活态度。”

王睿馨的妈妈是一名律师,父母两人常常带着女儿徜徉于坪山图书馆的书香中,聆听大家的声音。在她看来,来这里主要是为了带孩子开开眼界,让她从小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书话坪山”主题沙龙活动是坪山区出品的重磅品牌文化活动,本季“书话坪山”以“和坪山一起文学”为主题,由坪山区委宣传部、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坪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坪山图书馆、深圳晶报传媒有限公司承办,邀请10位知名文学作家和学者陆续走进深圳坪山,从各自独特的文学眼光出发,分享文学经历和文学感悟。

截至目前,“和坪山一起文学”已成功举办七期,著名作家蔡东、叶兆言、韩少功,知名学者王笛,著名戏剧制作人王可然曾做客开讲。值得期待的是,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也将莅临现场,带领读者领略不一样的文学风景。

今年以来

坪山创新开展“文体进四区”

(园区、厂区、社区、校区)

进一步优化完善精准服务机制

实现优质公共文体资源在

服务场所、服务对象、服务方式

服务效果的四大转变

除了在坪山图书馆举办

“和坪山一起文学”还走进

坪山大剧院、走进校区

让城区居民近距离感受到

坪山文体的亮点与成果

图片

依托现有的“与周国平共读一本书”“和坪山一起文学”等品牌活动,坪山区图书馆将邀约更多大家、大师、大作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带动更多市民群众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参与阅读,全域营造“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浓厚读书氛围,真正实现文化与教育的同“坪”共振,实现市民群众的全体素质水平提高。

编辑:陈颖玑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安卓版)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苹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