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 繁华都市里造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深圳晚报
发布日期:2023-09-07 17:08
坪山新闻网
分享:

深圳新闻网2023年9月7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王新根 吴洁 魏羽辰)金秋时节,大鹏东涌红树林湿地公园里海风轻拂,山海之间,不时有骑行爱好者穿梭于绿道之上;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抵达深圳湾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极目远望,摩天高楼铺满眼帘,科技与繁忙的气息充斥着每个角落。

瑞士日内瓦当地时间9月6日15时23分(北京时间9月6日21时23分),随着《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手起槌落,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这是深圳在生态建设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深圳成为国际多边环境治理机制的全球枢纽之一。

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重任在肩,必将全力以赴。坐落于南海之滨的深圳,缘何成为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城市担当?答案写在蓝绿相间的山川湖海,写在日益增长的人文交流,更写在不断深入的国际生态合作历程上。

繁华都市里的生态乐园 城市与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什么是深圳?

禀赋优越的自然资源是深圳脱颖而出的基础所在。作为一座大型现代化的滨海城市,深圳拥有了全球瞩目的绿色生态新名片。这里汇聚了“山海林田河草湿”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拥有丰富且独特的资源本底。全市森林资源禀赋优越,现有森林面积7.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20%。

事实上,在建市初期,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曾对部分红树林湿地造成影响。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深入人心,深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抢救性保护了一批重要湿地资源,建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河湾生态环境治理,开展了一批湿地及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卓有成效。

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红树林面积共296.18公顷,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部分分布在宝安区沙井、福永、西乡,南山区沙河,大鹏新区坝光、葵涌、南澳等地。

红树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自然资源之一,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深圳湿地涵养的植物达67科148属219种,约占全市维管植物总数的10%;为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81科253种野生动物,提供生生不息的家园。湿地科研监测项目,如对植物、鸟类、水质、土壤的监测,以及对鱼类、两栖、爬行和哺乳动物的调查,为大湾区联合开展“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起新洲河口,西至深圳湾公园,形成一条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的“绿色屏障”。在深圳这座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繁华都市的中心地带,这片绿色海湾呈现了城市与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为数以十万计的候鸟留下弥足珍贵的国际迁徙通道。

“深圳实践”频繁进入国际视野 向世界交出了红树林保护答卷

区位之外,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在经济、人才等领域优势明显,深圳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

在经济实力上,深圳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完全有能力保障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并有效运营;科研人才方面,深圳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了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红树林知名专家学者;硬件设施上,深圳正加快推进中国红树林博物馆的规划建设,这座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博物馆,是深圳“公园城市”启动项目之一,串联湿地原始生态景观与城市未来景观;此外,关心爱护红树林和候鸟在深圳市民群众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市民积极主动参与到红树林湿地保护恢复事业及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播之中,推动打造“自然教育之城”。

深圳还在全国开创“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等,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012年7月,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在深圳成立。2015年,该基金会成功托管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成为中国第一个管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公益机构;通过论坛展览、联合行动、科研交流、信息共享、国际培训等丰富形式,中国深度参与湿地与生态保护的全球合作,“深圳实践”一次次进入国际视野。

国家、省、市级层面合力推进 共同谱写国际红树林保护篇章

筹建“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构想,发轫于三年前。

2020年前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深圳本土的NGO组织——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共同酝酿商议提出:参考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机制形成的过程,在有关国际公约框架下推动迁飞区国际研究中心或国际红树林伙伴机制(即国际组织)落地深圳的设想。

2021年6月始,一直参与湿地公约大会筹备工作的北京林业大学雷光春教授积极推动基于公约框架下在中国深圳成立红树林国际组织总部等动议。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COP14大会在武汉举行。而在会议筹备期间,国家林草局商议决定将“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列为本届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2022年4月,大会执委会组织对“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必要性以及国际社会的需求完成大量的调研和论证,筹建“国际红树林中心”被列为我国政府拟向《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交的一项庄严承诺。

在此期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红树林基金会就“国际红树林中心”事宜多次进行会商研究,多次与《湿地公约》COP14筹备执委会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沟通汇报,积极争取“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

2022年9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转来《关于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的复函》,明确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并要求深圳组织制定“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方案,明确平台运作模式、场地、资金渠道及规模、机构人员及主要活动等内容。根据对外磋商情况,适时启动“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

为切实抓好筹建相关工作,几年来在国家林草局的统筹指导下,国家林草局、广东省及深圳市共同协商、密切沟通、合力推进,建立了沟通协作工作机制。一直以来,深圳市积极主动保持与国家林草局、广东省的紧密沟通和密切配合,通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上门拜访汇报、开展座谈交流和人员派驻等方式,深入研究、共同推进中心筹建工作。

2022年11月12日,《湿地公约》COP14大会表决通过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决议草案:欢迎中国和其他有意愿的国家共同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提案,将保护、修复、合理利用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作为工作重点。决议鼓励所有感兴趣的缔约方、NGO、社会组织以开放、包容、透明的方式自愿参与中心的建立和运作,鼓励中心与全球其他红树林机制紧密合作、互相支持。

为筹备参加此次《湿地公约》常委会,深圳市组团前往参会,并承担中方出访参会的会务保障工作,配合国家林草局开展多边会见等工作,推动公约常委会审议通过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

雷光春教授表示,“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对深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深圳一个很重要的国际化途径。它的建设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尤其是全球各国参与。红树林基金会将协助该中心建立广泛参与、公开透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

红树林生态保护的先行示范 2035年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

2035年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建成国际湿地城市。这是深圳提出的最新目标。

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在显著成效与远大目标背后,依然有大量工作要做。必须看到,深圳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大,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打造海洋新兴产业用海需求大,亟需找到契合深圳实际的大范围湿地保护方案。

据了解,目前深圳正加快编制出台《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明确湿地保护理念、原则以及发展策略,形成全市湿地保护规划目标,确定湿地保护空间格局,做好湿地保护顶层设计,形成一体化、系统性保护与利用格局,为高密度超大城市的后续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提供指引。

为了推进湿地保护事业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深圳正全力推动《深圳经济特区湿地保护条例》的出台,并启动湿地保护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探索制定出台系列红树林保护修复利用标准规范指引。

未来,深圳将通过定期举办全球湿地、红树林可持续利用论坛,将深圳红树林及湿地可持续利用范本在全球推广,在国际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领域贡献深圳力量。


编辑:杨涛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安卓版)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苹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