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百万年薪能引来“良师”吗?
其实,深圳高薪聘请名校长、名师,并非新的做法。曾参与过深圳名师引进评选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几年前还很少出现百万年薪,这几年的投入力度确实加大了。他认为,优厚的待遇对内地老师的确有吸引力,这样的政策更有利于吸引那些有名气、成绩突出的内地老师。
“‘名师’和‘良师’是两个概念。”储朝晖则提出,对“名师”的评选不应由政府部门主导,应该由更专业、更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完成。他认为,从评选的标准和程序来看,评选“名师”强调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全天候”教学开放能力、公开发表文章、承担科研课题等因素,功利与行政色彩较浓,主要考查的是“外部条件”。
“良师”可能不善于争取外部条件。他认为,许多“良师”其实是默默奉献者,注重对学生的爱与关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位老师可能解决了许多‘问题学生’的成长问题,这样的老师不能说不是‘良师’,但在现在的标准下可能很难展现业绩,评上‘名师’。”
“百万年薪可以吸引‘名师’,但未必能吸引‘良师’。”储朝晖认为,有时“名师”并不能经历时间的检验,量化的教学成绩有时并不能转换为真实的教学成果,有些“名师”成了“漂亮的装饰品”,“实际上很少或干脆不从事教学工作”。而一些热爱教学的“良师”,可能更看中平台,而并不会仅仅被高薪吸引。
对此,卢晓中认为,对于大多数老师,真金白银的收入仍然是首先考虑的因素,高薪政策无疑能吸引到一大批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卢晓中说,“这样的政策,吸引的更多是那些教学业绩突出、获奖多、有名气的老师。不过,这些业绩也是老师能力的一种证明,能说明真实能力。深圳的学校目前想要的也是这样的老师。”